湖海藝文社

湖海藝文社是在陳毅親自倡導下組織起來的。1941年皖南事變後,劉少奇、陳毅奉命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創建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為爭取和團結更多的上層知識分子和文化界人士參加抗日,建立文化統一戰線,1942年10月,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同志親自倡導,李一氓、彭康、范長江、薛暮橋、王闌西、阿英(錢杏村)等共同發起,成立了湖海藝文社。其宗旨是:“藉可歌可泣之詩文,鼓如虎如羆之勇氣”“裨益抗戰,裨益建國”。將軍詩人陳毅倚馬走筆,為湖海藝文社成立創作了氣勢恢宏的五言長詩《湖海社開徵引》。據阿英《敵後日記》載,“湖海”二字取義有三:一是“陳元龍湖海之士”,因軍長而起;二是鹽阜有射陽湖、黃海,因地而起;三是宋詩有“湖海樓開名士集”,因雅集而起。當年,在湖海藝文社旗幟下,蘇北廣大抗日根據地內,團結和推動了大批軍內外文化人士和地方開明士紳,通過詩文交流等文藝形式,鼓舞抗戰鬥志,促進文化建設,許多佳作名篇,廣泛流傳於鹽阜民眾之中,其遺風餘澤,悠然長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海藝文社
  • 創建時間:1942年
  • 主要創辦人:陳毅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後,陳毅提議成立一個廣泛團結各階層文化人士的詩文組織。1941年開始,日軍對我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與此同時,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1941年1月,製造了“皖南事變”。為和國民黨針鋒相對,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在開展軍事鬥爭的同時,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政權建設,恢復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積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和文化抗戰。
1941年夏,中共中央華中局與新四軍軍部轉移到阜寧縣停翅港。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為了加強根據地的文化建設,決定從上海、香港等地邀請一批文化藝術工作者來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工作。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無疑給根據地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大批的文化人,越過封鎖線,來到了蘇北根據地,投身於滾滾的抗日洪流。
1942年7月13日,著名戲劇家阿英(錢杏村)率領全家人從上海來到新四軍軍部停翅港,次日即受到陳毅夫婦熱情接待。接著,音樂家賀綠汀,畫家胡考,舞台裝置家池寧,經濟學家薛暮橋、孫治方、駱耕漠,國際問題專家錢俊瑞,教育家白桃(即戴伯韜),醫學專家沈其震,自然科學家孫克定,《新聞日報》女記者劉述周,作家夏征農、黃源,文藝理論家蔣天佐、艾寒松,木刻家賴少其,考古學家呂振羽,日本問題專家張百川以及高揚、孟波、何士德等著名文化新聞工作者陸續來到阜寧。9月25日,軍部專門召開大會,歡迎著名記者范長江等文化人士。12月,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鄒韜奮(鄒家華父親)也來到阜寧羊寨孫河莊。一時間,偏僻的阜寧鄉村名人云集,群星璀璨。
這批文藝工作者根據阜寧農村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動了根據地文化教育的發展。他們把當地青年組織起來,幫助農民學習文化。有時利用晚間或農閒開設文化課,聽課者有時上百人。阿英、賀綠汀等同志還親自為民眾講文化課,並編寫劇本,揭露日寇暴行,歌頌英雄事跡。陳毅同志提出,應該把到蘇北來的文化人集中起來,安置在根據地內最安全的地方,可在停翅港附近設定一個文化村。不及一月,這個計畫就實現了,在停翅港南三里的賣飯曹設定了文化村,並任命軍部秘書楊帆負責文化村工作。
在鹽阜區參政會期間,陳毅召集阿英等人,提議成立一個廣泛團結各階層文化人士的詩文社,發揮文藝團結抗日的作用。
1942年10月27日,他又約集當時參加會議的文化人士,指示起草詩文社緣起。31日參政會閉幕那天,陳毅同志親自來到文化村,決定了詩文社的組織章程。阿英在11月1日日記中具體記述了詩文社籌建的情況:“軍長約余前往彼處,午飯後乃談詩文社事,已擬名湖海藝文社。其取意有三:陳元龍湖海文士,因軍長而起也;鹽阜有射陽湖、黃海,因地而起也;宋詩‘湖海樓開名士集’,因雅集而起也。經商討,又將‘詩文’改為藝文,以期能更廣泛地吸受書畫、金石諸方面人才。當經簽定之發起人為陳毅、彭康、李一氓、范長江、李亞農、車載、沈其震、王闌西、白桃及余等。同時,決定各區負責人,部隊為陳毅同志。並決定由余起草社約。”湖海藝文社的緣起里,說明了它的宗旨:“創設湖海藝文社於阜寧縣文化村。海內愛國之士,其有抗敵觀念,願締翰墨緣者,莫不竭誠歡迎,以求精神之集合,以求學術之發揚。藉可歌可泣之詩文,鼓如虎如羆之勇氣,裨益抗敵,裨益建國,良非淺鮮。設徒精意於刻畫,肆情於風月,致貽雕蟲之譏,更啟玩物之誚者,則亦非同人等所敢聞命也。”
因此,社約里明確規定:願以藝文為抗敵服務者方得入社,有破壞抗敵行為經檢舉證實,同人共棄之。湖海藝文社這個民眾文化團體,在團結各階層文化人士,鼓舞根據地軍民抗敵鬥志和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方面,是起了一定的特殊的作用的。為藝文社的成立,陳毅同志特意寫了一首長詩《湖海社開徵引》。在他的帶動下,藝文社成立前後,許多同志和愛國人士寫了不少好詩。後來在《新知識》上增“湖海詩文選”一欄,集中發表這些詩。陳毅同志《大柳巷春遊》等詩篇就是在這裡首次刊登的。《新知識》共辦了六期。當時張愛萍、呂振羽、李一氓、范長江等,還有各界愛國人士,都寫了不少光彩熠熠的詩篇。陳毅專門從高郵湖西寄來自己的詩章,如《送沈、張諸君赴延安》《大柳巷春遊》等。在《新知識》和其他報刊上發表。
誕生於蘇北土壤中的湖海藝文社,在陳毅的精心培育下,在各界文化名流士紳的共同扶植下,大家、名家雲集,其號召力和影響力不言而喻。特別是詩歌作為藝文社的主要創作內容,以鮮明的主題,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與通俗易懂的語言,更加貼近抗戰,貼近普通戰士和黎民百姓。極大地發揮了召喚、警醒、鼓舞與激勵作用,成為華中抗戰政治宣傳的重要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