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上海豫園景點)

湖心亭(上海豫園景點)

上海豫園湖心亭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鹹豐五年正式改為茶樓,至今已經歷了160個年頭。湖心亭有“海上第一茶樓”的美譽,在30年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曾親臨湖心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心亭
  • 外文名稱:Huxin Pavilion
  • 地理位置上海豫園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9:00-18:00
  • 景點級別:AAA級
  • 門票價格:180
  • 美譽:海上第一茶樓
  • 建造時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 相關名人伊莉莎白二世
  • 相關景點:豫園
  • 商標認證中華老字號 
  • 相關活動:上海豫園國際茶文化藝術節 
  • 建築結構:全木結構 
建築歷史,明朝豫園,湖心亭,九曲橋,建築文化,哥德式風格,畫意與生意,今日豫園,湖心亭,春風得意樓,

建築歷史

明朝豫園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刑部尚書潘恩之子潘允端在上海城隍廟西北隅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直至萬曆末年(1620年)竣工,史料記載總面積70餘畝。
園中主廳為樂壽堂,中間大片水域作為樂壽堂的開闊景色。水北一座高12米的黃石假山,形成陡峻氣量,水南一座太湖石假山,形成緩板行歌,兩山之間的池中有座小島,其上低矮的亭子取名鳧佚亭,頗有文人意趣。
明末清初的政權更迭對正在興起的江南文化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潘家亦在此時衰落,“東修西壞令子孫難捨”,後人無力再維持園子。

湖心亭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個賣青藍布的商人,以大約每人五百兩的紋銀,購下了這座園子。也是在此時,園內開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建築群,諸如飛丹閣和綠波廊,水域南面的太湖石不知為何不復存在,而在空間上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三穗堂(即原樂壽堂)失去了對景,湖心亭應運而生。

九曲橋

儘管茶樓布店等商業場所已經在慢慢侵占原有空間,但中國古典的園林法則仍在主導著此間的變化,所以在大片水域間需要一個對景。不過除此之外,湖心亭的出現可能還有一些別的原因。首先就是空間的勻質化需求。人們所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藏針”,要在平緩與激烈中形成對比,就需要在環湖的一片平緩出造一棟建築來“提”一下。其次在那樣一個平民情緒開始高漲的城市,亟待一座令市民能產生磅礴自豪感的紀念碑和地標。最後,原本封閉的文人園林變得開放,而城市化的骨幹則適宜更為硬質的表達。
九曲橋的誕生也許是當時文人趣味和市民商業完美結合的例子。由於環湖岸線被過多侵占,人們都向岸邊的土地尋覓,就必然導致了穿越性交通路線的出現,但柔緩優美的木結構折橋則以平鋪的凌波一轉中和了湖心亭本身的豎向挺拔。

建築文化

哥德式風格

湖心亭的早期照片湖心亭的早期照片
最初的湖心亭只得一層,磚木結構,樓頂上有28隻角,屋脊牙檐,梁棟門窗均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飛禽走獸及花鳥草木,還有磚刻和繪畫。後來因空間不夠,建成兩層的小樓,上面用混凝土三角屋架做成一個扁平的屋頂,民國時期扁平的三角屋架後來又被加高了一截。
藝術史家沃爾夫林在講風格時曾提出五對概念,其中之一就是線性和塊面。湖心亭的建築就很明顯地讓人感到是線性的。九曲橋清晰的行走路線帶著遊客的思緒橫向移動,而到湖心亭則變為縱向延伸,那些挺拔的柱子和檐口下筆直的陰影,在建築中上下勾勒,而整體的姿態仿佛放棄了和大地的聯繫,絕塵沖天。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黃景仁的這首詩寫於盛世乾隆之年,卻隱含對未來的憂思。朱宇暉以此詩為例,認為彼時的社會盛雖盛矣,但多少帶著點精緻的復甦,整體仍是頹靡的。而湖心亭則比較像頹靡時代的小曙光。眾人都趴著,獨獨它站著。

畫意與生意

重新回顧豫園這片水域的演化過程:從明代中晚期自然的灘體到文人園林,這一階段的轉變是在科舉上成功的文化人與自然的相互傾訴,是在宋代丹青中即存在的一種畫意告白。第二階段,一群富裕起來的商人從潘家手中買下70畝的園子,大規模重建成為一個“辦公場所”的園林景象群,同時和城市之間產生許多互動,直到1784年湖心亭的建成,成為城市商業景象的地標。這是一種城市生長的“生意”。
乾隆四十九年上海縣誌中的湖心亭乾隆四十九年上海縣誌中的湖心亭
晚清時期,城市生活將園林完全吞沒,消弭了邊界。湖心亭不再是高大上的地標建築、城市核心。據說到了炎熱的夏天,為了阻擋室外的陽光,湖心亭會“不顧形象”地用重重布幔把自己包裹起來,層層包裹也讓建築本身看來融入了市民生活。而同時在豫園的區域內,海上畫家的切磋聚會、布莊茶莊的賣力吆喝、青樓女子的鶯歌婉轉,構成了社會各個階層的集體講述記憶。
再後來,張園等西式園林的出現瞬間令湖心亭的魅力大大減色,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亭子也陷入了失語,直到當下它以另一種方式重回人們視線的焦點。這兩百多年來湖心亭本身的外觀變化和周圍環境在漫長解構過程中層疊的過程展現了一段繽紛的歷史。
回到最初朱宇暉所說的話:湖心亭過去不是這樣,未來也不需是這樣。我們不必要將其凝固在一個時間段里,它始終生長鮮活。對於現在的湖心亭,也許我們可以從當年的水域、岸線、建築中取得一些歷史脈絡,用暗示的方式去引導城市設計,也許對周圍建築的退界、高度的限定、甚至門窗雕飾都可以做處理,做出層理的疊映關係,這就是我們現代人能做的精神傳遞。“重要的是把 生意 重新做出來。”

今日豫園

湖心亭

湖心亭改為茶館至今已有160歲了,是滬上留存至今最古老的茶樓。這也意味著上海茶館業的歷史也有160年了。
湖心亭湖心亭
如今,當滬上不少茶館紛紛改走“自助餐+棋牌室”的快消路線,油煙味取代了茶香,鬥牌的吆喝聲取代了絲竹聲時,也有那么一些茶館,堅守著那份茶文化的厚重。
湖心亭最驕傲的是曾代表上海這座城市接待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7月6日,英國領事館曾有個攝製組專門來此拍攝女王當年來華的足跡。據湖心亭茶樓負責人介紹,今年適逢2015年“中英文化交流年”,他們將舉辦一系列中英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將專門辟出二樓一隅,展示女王當年來湖心亭的影像資料以及用過的茶具等,駐場多年的江南絲竹樂隊也正在排練新曲,迎接廣大遊客和市民。

春風得意樓

離湖心亭不遠的春風得意樓,是老城廂另一家知名度較高的茶館。一樓大堂,老上海特有的老虎灶臥在一旁,牆上更有許多雅致的字畫。春風得意樓附近,還有一座白牆青瓦的“老上海茶館”。說是茶館,它更像一座小型博物館,專門展示店主的私人收藏物品——老式冰櫃、縫紉機,明星海報、書本封面……若來得巧,顧客還能遇上演奏揚琴和二胡的兩位兗州老者,聽到現場版中國古典音樂。
“伲鄉下”茶館店的文化味也日漸濃郁。新場古鎮的“第一樓茶園”,迄今也有140多歲。大修重新開張後引入書場,讓老南匯們欣喜不已;還有高橋鎮的青溪茶館,最近也傳出久違了的評彈聲。說者舌底生花“起角色”,聽者呷口茶細細品味,台下幾乎坐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