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

《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是唐代顏真卿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顏真卿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
州西南杼山之陽,有妙喜寺者,梁武帝之所置也。大同七年夏五月,帝御壽光閣,會所司奏請置額,帝以東方有妙喜佛國,因以名之。舊置在州西金斗山,唐太宗文皇帝升極之六年春二月,移於此山。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蓋昔夏杼南巡之所。今山有夏王村,山西北有夏駕山,皆後杼所幸之地也。晉吳興太守張元之《吳興疏》云:“烏程有墟名東張,地形高爽,山阜四周。”即此山也。其山勝絕,游者忘歸,前代亦名稽留山。寺前二十步,跨澗有黃浦橋,橋南五十步,又有黃浦亭,並宋鮑照送盛侍郎及庾中郎賦詩之所。其水自杼山西南五里黃櫱山出,故號黃浦,俗亦名黃櫱澗,即梁光祿卿江淹賦詩之所。寺東偏有招隱院,其前堂西廈謂之溫閣。從草堂東南,屈曲有懸岩,逕行百步,至吳興太守何楷釣台。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按《說文》云:“它虬也。上古患虬,而相問,得無它乎。” 蓋往古之人,築城以避它也。有處士竟陵子陸羽《杼山記》所載如此。其台殿廊廡,建立年人,並具於記中。大曆七年,真卿蒙刺是邦。時浙江西觀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君高巡部至州,會於此土。真卿遂立亭於東南,陸處士以癸丑歲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西北於藂桂之間創桂棚,左右數百步。有芳林茂樹,悉產丹青紫三桂,而華葉各異。樹桂之有支徑,以袁君步焉,因呼為御史徑。真卿自典校時,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與法言所定切韻,引《說文》、《蒼雅》諸字書,窮其訓解,次以經史子集中兩字已上成句者,廣而編之,故曰《韻海》。以其鏡照原本,無所不見,故曰《鏡源》。天寶末,真卿出守平原,已與郡人渤海封紹高篔、族弟今太子通事舍人渾等修之,裁成二百卷。屬安祿山作亂,止具四分之一。及刺撫州,與州人左輔元、姜加璧等增而廣之,成五百卷。事物嬰擾,未遑刊削。大曆壬子歲,真卿叨刺於湖。公務之隙,乃與金陵沙門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陸羽、國子助教州人褚沖、評事湯某、清河丞太祝柳察、長城丞潘述、縣尉裴循、常熟主簿蕭存、嘉興尉陸士修、後進楊遂初、崔宏、楊德元、胡仲、南陽湯涉、顏祭、韋介、左興宗、顏策,以季夏於州學及放生池日相討論。至冬,徙於茲山東偏。來年春,遂終其事。前是顏渾、正字殷佐明、魏縣尉劉茂、括州錄事參軍盧鍔、江寧丞韋寧、壽州倉曹朱弁、後進周願、顏暄、沈殷、李莆亦嘗同修,未畢,各以事去。而起居郎裴郁秘書、郎蔣志評事、呂渭魏理、沈益、劉全白、沈仲昌、攝御史陸向、沈祖山、周閬、司議邱悌、臨川令沈鹹、右衛兵曹張著、兄謨、弟薦、蒍、校書郎權器、興平丞韋桓尼、後進房夔、崔密、崔萬、竇叔蒙、裴繼、侄男超峴、愚子<冗頁>顧、往來登歷。時杼山大德僧皎然工於文什,惠達、靈煜味於禪誦,相與言曰:“昔廬山東林,謝客有遺民之會;襄陽南峴,羊公流潤甫之詞。況乎茲山深邃,群士響集,若無記述,何以示將來?”乃左顧以來蒙,俾記詞而蕆事。銘曰:
夏後南巡,山名是因。梁王東揆,寺榜攸詢。形勝天絕,規模鼎新。避它城古,垂釣台堙。棚以桂結,浦由黃申。二庾迢遞,三癸嶙峋。徑列御史,傳紆逸人。紛吾著書,群彥惠臻。《韻海》、《鏡源》,自秋徂春。編同貫魚,學比成麟。幸托勝引,亟倍僧珍。庶斯見傳,金石不泯。

作者簡介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東費縣)人,唐代大臣、書法家。顏真卿為開元年間的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安祿山發動叛亂,他聯絡從兄顏杲卿起兵抵抗。後官至史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道勁鬱勃,古法為之一變,開創了新風格,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