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天春色圖》是清代吳歷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圖表現的是江南湖畔堤邊的初春風光。畫中碧波蕩漾,綠草如茵,柳枝飄飄,搖曳生姿,湖面樹林之間,燕雀飛翔,白鵝嬉戲。一條曲徑沿湖岸通向極目之處,遠山迷濛,隱隱約約。作品以實景取材,春意盎然,境界開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天春色圖
- 作者:吳歷
- 創作年代:清代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123.5厘米,橫62.5厘米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筆法,色彩,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湖天春色圖》描繪了江南湖岸的景色,畫面突出了近處湖岸上的幾株柳樹,岸上叢叢青草,片片綠蔭,布滿樹下。靠近岸邊的湖面上有幾隻白鵝在遊動覓食。幾隻春燕歡快地掠過水麵。畫面左上角坐落著幾座遠山。
此畫右上角有作者長題:“憶初萍跡滯婁東,傾蓋相看北海同。正是蠶眠花未老,醉聽鶯燕語東風。歸來三徑獨高眠,病渴新泉手自煎。叢菊未開露未傲,多君先寄賣壺錢。”
畫中有跋:“幬函有道先生僑居隱於婁水,予久懷相訪而未遂,丙辰春從游遠西魯先生,得登君子之堂,詩酒累日,蓋北海風致不甚過矣。旦起冒雨而歸,今不覺中元之後三日也,而先生殷勤念我,惠寄香茗酒錢于山中,予漫賦七言二絕,並圖趙大年湖天春色以志謝。墨井道人吳歷。”
此圖鈐有“虛齋鑑定”、“萊臣審藏真跡”朱文印,“虛齋名精之品”朱文長方印。
創作背景
明末清初以來,西畫東漸逐漸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在長期的活動中,吳歷有機會和大量的傳教士接觸,也有機會接觸西洋繪畫,他的山水畫因此受到了西畫的影響,《湖天春色圖》便是一件吸收了西洋畫畫法的作品。此圖作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也就是吳歷45歲之時,是送給一位西洋傳教士的作品。
此外,從畫中的題跋可以看出,這幅畫借鑑了趙大年“湖天春色”的題材,是吳歷結合自己的山水畫創作經驗和對現實的感受,創作出的一幅作品。
藝術鑑賞
構圖
此圖採用平遠構圖,以十餘棵S形布局、疏密掩映的柳樹為畫面基本結構。前景一組比較密集,余者朝揖相隨,樹頭樹根參差布置,空間逐漸推遠。柳叢占畫面大半位置,土坡水渚穿插其中,隨主體樹叢隨機布置,增舔了春光明媚的意趣。
《湖天春色圖》表現的是作者用俯視的角度看到的景象。順著湖岸,沿畫幅右部向上看去,參差交錯的綠柳一直延伸到湖一角的對岸。岸上小徑盤桓、曲折隱入遠方。畫幅中部岸邊有一對白鶴,一隻立於水中,一隻臥於岸上。湖中距岸不遠的一塊孤石上有一對喜鵲在落腳小歇,空中又有幾隻飛來相聚。這些飛禽的出現,不儀增加了生氣,而且由於繪製這些飛禽的比例大小方面掌握得當,增強了畫面上的空間感。畫幅右上角的濃墨題記,不僅彌補了畫面布局的空白,而且與淡墨的遠山形成了對比,增強了畫面的深遠感。
筆法
圖中近坡遠堤用濕筆清勁的長線,勾而復皴。內廓用似勾似斫的筆道,披麻和斧劈相結合,剛柔相摻。全畫畫法不取“點曳便捷”的千筆法,不靠復筆皴染,基本上“一道墨”塑造形象,以清勁堅凝之筆概括山石、樹木。前景叢樹樹幹皆中鋒濕筆勾勒,樹紋用斫拂的“釘頭”一類皴紋,作誇張而自然的處理。長長的清勁筆線構成了稠密的框架,在此基礎上點出葉叢,一組組有條不紊地形成了一個整體。
色彩
《湖天春色圖》為加強春意,提高了色彩在畫面上的地位,強調了色彩在畫面上的藝術感染力。如土坡遠山,疏林柳叢,均不重墨底,而與色彩相互映發,大抵用赭石、汁綠(花青加藤黃)形成淡綠的色調,色彩落筆爽朗,風韻明快。樹幹用墨赭,葉叢皆以花青統一調子,土坡、 山石大面積基本上用汁綠薄染,是一種淡彩的手法。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史論家、書畫家徐建融:“這幅畫是平遠式構圖,近、中、遠三處柳樹,由大而小,疏密有致,安排得真實而又妥帖。那條迂曲的小徑和沒骨的遠山處理,也很貼合實際的景象。這種境界在傳統的圖式中極為少見,畫面筆皴細麗,用色以汁綠為基調,無疑也是突破傳統,參用西法的匠心獨運之處。”
歷史傳承
此圖為近人龐元濟所藏,曾著錄於《虛齋名畫錄》,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8年9月8日——11月11日,澳門藝術博物館將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澳門基金會及澳門日報等機構共同舉辦“漁山春色——吳歷逝世三百周年書畫特展”,其中的展品就有吳歷的《湖天春色圖》。
作者簡介
吳歷(1632-1718),本名啟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清代畫家,江蘇常熟人。吳歷早年跟隨當時大畫家王鑑和王時敏學畫,畫風講究法度,工整嚴謹。中年以後重點研習元人寫意的畫風,汲取王蒙和吳鎮等的水墨技法,形成獨立的風格,成為清代早期著名畫家之一。傳世作品有《溪山閒居圖》、《湖天春色圖》、《竹石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