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箬竹

湖南箬竹

湖南箬竹(學名:Indocalamus hunanensis B. M. Yang):禾本科箬竹屬植物,竿高可達2米,最大直徑7.5毫米;一般為綠色,竿下部者較窄,竿上部者稍寬,小枝2-4葉;葉鞘緊密抱竿,無葉耳;葉截形;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綠色,密被貼伏的短柔毛或無毛,葉緣生有細鋸齒。未成熟者圓錐花序,小穗綠色帶紫,花葯黃色;子房和鱗被未見。4-5月筍期,6-7月開花。

分布於浙江西天目山、衢縣和湖南零陵陽明山。

該種是Wm. Munro取自中國出口的茶葉簍子中的竹葉而定名發表的,該種葉片大型,多用以襯墊茶簍或裝作各種防雨用品,亦可包裹粽子。

(概述圖來自: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竿高約1.8米,粗4-8毫米;節間長20-26.7厘米,圓筒形,黃綠色,有細縱肋,被以伏貼黃棕色或棕色的疣基刺毛及白色短柔毛,尤以幼竿的節下方最密,老竿仍留存疣基刺毛脫落後的疣基,竿壁厚2-3毫米;竿環不明顯;籜環顯著,常有一圈木栓狀殘留物。算鞘堅硬而質脆,鮮時赤褐色,長為節間的1/3-2/3,背部被有白色微毛,除上部1/4部分外,並在以下的大部分貼生有黃棕色或棕色疣基刺毛,邊緣具褐色纖毛;籜耳高度發達,鐮形,抱竿或螺旋狀扭曲,紫色,乾後黑紫色,長1-1.5厘米,寬3毫米,上緣生有長達1.5厘米的黃褐色流蘇狀繸毛;籜舌極短,高約1毫米,略拱形,頂端全緣或淺細裂,無毛或有極短的纖毛;籜片直立,或竿下部者可外翻,線狀披針形,綠色或略帶黃色,兩面小橫脈明顯,邊緣粗糙,基部不收縮。小枝具3-5葉,下部的葉鞘常無葉片,其質地和被毛情況則均與竿鞘相同,上部具正常葉片的葉鞘近光滑,無疣基刺毛,或僅具白色微毛,邊緣亦無纖毛;葉耳微小或不發達;鞘口繸毛少量,長約1厘米,接近頂部的葉鞘則鞘口常無繸毛;葉舌略呈拱形,高約1.5毫米,頂端全緣,無纖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0-28厘米,寬4.5-7.5厘米,兩面均無毛,但有蒼白色乳突狀微點,次脈9-13對,小橫脈顯著,形成近於小方格狀,葉緣粗糙,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收縮成長約1.5厘米的葉柄。花序未見。筍期6-8月。
湖南箬竹
節間長20-26.7厘米,圓筒形,黃綠色,有細縱肋,被以伏貼黃棕色或棕色的疣基刺毛及白色短柔毛,尤以幼竿的節下方最密,老竿仍留存疣基刺毛脫落後的疣基,竿壁厚2—3毫米;竿環不明顯;籜環顯著,常有一圈木栓狀殘留物。籜鞘堅硬而質脆,鮮時赤褐色,長為節間的1/3-2/3,背部被有白色微毛,除上部1/4部分外,並在以下的大部分貼生有黃棕色或棕色疣基刺毛,邊緣具褐色纖毛;籜耳高度發達,鐮形,抱竿或螺旋狀扭曲,紫色,乾後黑紫色,長1—1.5厘米,寬3毫米,上緣生有長達1.5厘米的黃褐色流蘇狀縫毛;籜舌極短,高約1毫米,略拱形,頂端全緣或淺細裂,無毛或有極短的纖毛;籜片直立,或竿下部者可外翻,線狀披針形,綠色或略帶黃色,兩面小橫脈明顯,邊緣粗糙,基部不收縮。小枝具3—5葉,下部的葉鞘常無葉片,其質地和被毛情況則均與竿鞘相同,上部具正常葉片的葉鞘近光滑,無疣基刺毛,或僅具白色微毛,邊緣亦無纖毛;葉耳微小或不發達;鞘口縫毛少量,長約1厘米,接近頂部的葉鞘則鞘口常無縫毛;葉舌略呈拱形,高約1.5毫米,頂端全緣,無纖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0-28厘米,寬4.5—7.5厘米,兩面均無毛,但有蒼白色乳突狀微點,次脈9-13對,小橫脈顯著,形成近於小方格狀,葉緣粗糙,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收縮成長約1.5厘米的葉柄。花序未見。筍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海拔300-1400米。

分布範圍

產湖南桑植縣,芭茅溪的山溝邊及山坡上(模式標本產地)。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春秋兩季採用成叢挖取母竹進行分株,修剪下部枝葉,勿傷鞭芽、鞭根,多帶宿土移植於盆中,壓緊、澆水保濕。新筍發生後要注意保護,防止損傷;置於陰濕處,待新芽萌發後,才可移至弱光下接受散射光的照射。栽種的深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若太深竹筍破土困難,若過淺竹筍出土後細而弱。
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的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留來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葉、然後栽入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
移鞭繁殖: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50厘米~8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臥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盤枝葉。

栽培技術

挖穴埋鞭:根據竹鞭長度(一般40至50厘米),挖成長條穴,埋入竹鞭,覆土後踏實,澆足水。箬竹一般生長在向陽山坡、路邊或林下,喜陰濕,但又需一定的陽光的生長特性,並結合復軸混生型、單軸散生型竹類培育管理技術,對箬竹高產栽培主要採取以下主要技術措施。
劈山整理:箬竹林大多為雜灌草混生,或分布於林下。通過劈山、清除雜灌,達到改善、最佳化生長環境和便於採摘之目的。劈山時,砍除所有灌木、雜草,適當保留喬木,特別要保留各種闊葉喬木,以保持一定的濕潤環境,從而利於箬竹的生長。而對生長於喬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層林冠鬱閉度達0.7以上,則要進行適當的間伐,以提供箬竹足夠的陽光。同時,清除林中較大的石塊、柴根,從而利於竹鞭繁殖。
削山鬆土:5~6月為竹鞭生長期,也稱行鞭期。因此,5~6月進行削山鬆土,利於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鬆土應掌握“近蔸叢淺,遠蔸叢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叢生地方要淺,一般削山鬆土6~10厘米;距離竹蔸(叢)較遠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鬆土15~20厘米。削山鬆土每隔3~4年進行一次,注意不要損傷幼壯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頭、樹蔸和老竹鞭。
合理施肥:5~6月結合削山鬆土進行,將肥料撒施於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後鬆土遮蓋。此時施肥目的主要為竹鞭的生長提供條件,因此要以速效肥為主,每畝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條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機肥,這樣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溫,對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營造純林:由於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純林,且有的箬竹林葉用利用價值較低,需要改造。通過營造繁殖優質箬竹林,既可方便林農採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採用帶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為杉木林、杉木採伐跡地及箬竹片區周圍林地,挖穴或開溝造林,株行距:0.5M*1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