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白臘水礦區錫礦普查報告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白臘水礦區錫礦普查報告》是由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許以明,黃革非,賈寶華,曾欽旺,魏紹六,侯茂松,劉東宏,田旭峰,雷澤恆,王方有,雷純超,車勤建,龔述清,黎傳標,佘德球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白臘水礦區錫礦普查報告
  • 主要完成單位:湖南省地質調查院
  • 主要完成人:許以明,黃革非,賈寶華,曾欽旺,魏紹六,侯茂松,劉東宏,田旭峰,雷澤恆,王方有,雷純超,車勤建,龔述清,黎傳標,佘德球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070002
  • 獲獎證書編號:KJ2007-1-2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該項目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類項目“南嶺地區錫多金屬礦評價”的子項目“湖南千里山—騎田嶺錫鉛鋅礦評價”的主要普查礦區。中國地質調查局分別於2003年和2005年組織有關專家進行了野外驗收和最終成果評審,均評為“優秀”。 項目首次提出“大岩體中後期小岩體成礦”新思路,並在騎田嶺花崗岩岩基中找到了不同類型的錫礦床,規模大至特大型。 項目通過地質調查、物化探異常查證、遙感地質信息提取及四探工程的控制,在白臘水礦區新發現了27條礦脈,圈定了18個礦體,共獲得333 3341 Sn資源量42.20萬t,其中333 Sn資源量占56.04%,為23.64萬t,Sn平均品位0.237-3.096%。提交了一處可進行詳查工作的特大型錫礦產地。實現了找礦規模上的重大突破。 首次在花崗體內部發現了構造蝕變帶-矽卡岩複合型、蝕變岩體型等新型錫礦床,實現了錫礦床類型的突破。 在區內植被發育,第四系覆蓋較嚴重的情況下, 成功運用了地、物、化、遙相互匹配、相互銜接、互為依據的綜合找礦方法。特別是在花崗岩地區利用高精度磁測配合土壤測量對尋找與斷裂構造有關的錫多金屬礦具有顯著效果。 運用白臘水的找礦方法和思路,在千里山—騎田嶺地區先後發現了蔡背嶺、麻子坪、山門口等錫礦區,累計探獲333 3341錫資源量66.36萬噸。 “大岩體後期小岩體成礦”思路具有較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找礦指導意義,在湖南省大義山地區及姑婆山地區的錫多金屬礦找礦中得到了很好地套用;由於該項目找礦成果突出,帶動了南嶺地區錫礦的找礦(如廣東的大東山);項目成果已部分轉換成經濟效益,雲錫公司、郴州玉熙公司及湘南地質勘察院均從該項目成果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項目所獲錫資源量其潛在經濟價值預計大於100億人民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