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調查

《湖南省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調查》是由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湖南省遙感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龍服忠、張建新、駱檢蘭、鄧瑞林、申志軍、邢旭東、郭定良、劉長明、江西根、蘇正偉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洞庭湖區生態地球化學調查
  • 主要完成單位:湖南省地質研究所,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湖南省遙感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主要完成人:龍服忠,張建新,駱檢蘭,鄧瑞林,申志軍,邢旭東,郭定良,劉長明,江西根,蘇正偉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10022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1-2-12
項目摘要
根據溫家寶總理關於“地質工作要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指示精神,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2年啟動了部省合作新形式的農業地質調查項目,湖南是在我國東、中、西部先期開展的3個試點省份之一,並率先以“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為名展開。2002年9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湖南省人民政府簽署了項目合作協定,協定工作面積3.96萬平方公里,共同出資3500萬元,目標是通過項目實施,為區域及湖南省的生態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國土規劃、地方病防治、礦產資源勘查等提供科學依據,為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農業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的目標服務。 項目歷時六年,對包括長株潭城市群在內的洞庭湖區,通過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局部生態地球化學評價、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總體綜合評價等4個二級項目,及農業、城市、濕地、地質環境、流域、糧油、蔬菜、茶葉、湖泊種養、第四紀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環境與人體健康、清水塘工業區等12個三級專題評價研究,系統查明了項目區、不同生態系統、重要工農業基地和經濟區的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學特徵和資源環境特徵,取得了一批基礎性、套用性和創新性成果,被部評為優秀成果,認為“是湖南迄今為止獲得的數據信息最豐富、研究最深入、套用最廣泛的一次高精度的調查評價工作”。 主要創新成果有:1、以高精準方法調查實測了區內土壤54種、水33種元素(指標)的含量,獲取了100萬餘個測試數據,編制了區域性基礎和套用圖件1000餘張,建立了系列基準值,為資源環境領域相關工作提供了珍貴的基礎資料。 2、首次發現沿湘江連續分布、強度和規模居全國之最、世之罕見的以鎘為主的多元素組合異常帶,從流域系統對鎘等異常的來源與遷移的評價預警,為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3、分別從農田、城市、濕地等對重要異常元素的來源、途徑、效應和趨勢進行的系統評價研究,及從區域土地質量進行的地球化學初步評估,提出了富硒和綠色農產品開發、科學平衡施肥、城市規劃、濕地保護利用、土地規劃等建議。4、評價了金、錳、釩礦等礦產資源的找礦潛力,劃分了多個找礦潛力遠景區,提供了多處礦產普查地。5、發現區域生態地球化學環境現狀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局部地區的癌發病率高與土壤鎘高、冠心病與土壤鈣鎂低關係密切。6、開展了系列基礎性研究,如建立了農田及湖泊生態系統的鎘遷移預警模型、土地資源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型,與考古學結合的地球化學環境歷史演化研究等,成功實現了科學研究目標。項目階段和最終成果不斷在湖南乃至全國得到廣泛套用,效益顯著。如就資源科學利用、重金屬污染提出的系列建議、規劃被政府採納和引用,將株洲市重度污染區的農用地調整為建設和其它用地,確保了土地生態安全;在金礦預查、核電廠選址、地方病防治等方面效果明顯;提出的“8字方針”得到贊同並套用於全國;土壤碳儲量研究推動了全國土壤碳庫估算,較好實現了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套用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