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陰法華寺

湖南湘陰法華寺

法華古寺始建於唐朝,距今有1386年歷史,位於湘陰縣城東南樟樹鎮樟樹港,風光秀麗的湘江之濱,水面清麗陽雀湖畔,距縣城十五公里。古寺源遠流長,為湖南現存天台宗最早古剎,與普陀、峨眉、麓山山水共脈,佛源同根,道不盡“法界蒙熏,湖澤鐘靈藏古佛;法華弘威,江水迴環繞普陀”的古寺風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華寺
  • 地址:湖南省湘陰縣城東南
  • 現任住持:早國法師
  • 始建於:唐朝
寺院歷史,現任住持,天台祖師興古剎,愛國愛教永傳承,

寺院歷史

法華古寺始建於唐朝,位於湘陰縣城東南,距縣城十五公里。據清嘉慶閻擎烺主修縣誌載:“法華寺,縣南。唐武德九年建,康熙元年僧又先重修,嘉慶十八年邑人危屏南等捐銀倡修,外眾姓共捐香火田九石。” 現任住持早國法師。
湖南湘陰法華寺
近代寄禪法師,名敬安,俗名黃讀山,在十八歲時投湘陰法華寺當了和尚。曾任中華佛教會第一任會長,是清末著名的詩僧,別號“八指頭陀”。一八七七年敬安廿七歲之時,在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並剜臂肉燃燈供佛,自此號“八指頭陀”。
法華古寺歷史悠久,法脈淵遠流長,名勝繁多。舊時方輿家認為法華寺與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耒陽觀音岩、長沙麓山寺、湘陰玉華山山水共脈,佛源同根,前人留下“法界蒙熏,湖澤锺靈藏古佛 ;華寺弘威,江水迴環繞普陀”古聯,民間有“九龍薈萃基地”之說。隋唐時代,天台宗高宗智頤、灌頂等,常在隋代巴陵郡和唐代岳州傳法度僧。湘北天台宗盛極一時,法華寺即建於斯時。寺院依山傍水,桐林環抱,松篁幽邃,江波蕩漾,煙霞際會,乃不可多得之風水寶地。
法華古寺鼎盛時期,廟宇規模達上、中、下三進,四廂齋房為木石結構,各殿分別供奉釋迦、觀音、彌勒、四大金剛等佛像。暮鼓晨鐘,梵音繚繞,香客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寺旁建有一座巍峨壯觀的七層古塔,四面八方映襯著陽雀湖。寺周古樟經歷幾朝,七人方能合抱,遮天蓋日,遠近聞名,風光優美,引無數墨客騷人吟詩作對。民國後寺產為官中所據。解放後,改為完全國小。
法華寺位於湖南省湘陰縣城東南,距縣城15公里,始建於唐朝。據清嘉慶閻擎烺主修縣誌載:“法華寺,唐武德九年建,康熙元年僧又先重修,嘉慶十八年邑人危屏南等捐銀倡修,外眾姓共捐香火田九石。”

現任住持

早國法師俗名易國光,又名智廣和尚,1962年出生,1999年出家,皈依湘陰縣法華寺大慧法師。早國法師現為湘陰縣政協常委、湖南省佛教協會理事、岳陽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湘陰縣佛教協會會長、湘陰縣慈善總會名譽會長、湘陰縣城西鎮雙星學校名譽校長、法華寺住持、中國慈孝總會名譽副會長、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會副主席等職務。
湖南湘陰法華寺
從師父大慧法師手上接過這一重振祖庭的重任,早國法師在幾乎是一片廢墟的古寺舊址上搭起了草棚,一雙草鞋,一把鋤頭,古寺的重建在磨難中拉開了序幕。一個信眾,十個信眾,百個信眾……在慈悲的召喚下,四方信眾紛紛趕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歷經6年拼搏,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千年古剎重現榮光:大雄寶殿、關聖殿、城隍殿拔地而起,八指頭陀紀念館初具規模……在方圓60畝的陽雀湖畔,雄偉壯觀的法華古寺清淨莊嚴,為湘北宗教旅遊事業再添勝景。身臨其境,在松篁幽邃之中看江波蕩漾,煙霞際會,聽晨鐘暮鼓,聞梵音法語,令人肅然起敬,身心淨化。
早國法師愛國愛教,與黨同心同行,努力探索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參政議政能力較強,被評為“湘陰縣優秀政協委員”。多年來,早國法師刻苦鑽研佛學,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佛學精湛,弘法利生。法師積極參加宗教文化交流活動,連續4次參加在北京舉辦的華僑華人與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座談會,多次參加普陀山、峨嵋山、南嶽、麓山寺等全國各地著名寺廟的佛學研討會,與一誠長老、聖輝大和尚、懷梵大和尚等佛教界領袖共同探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

天台祖師興古剎

隋朝時,燃燈古佛偈語中的頭兩句“法界中興待釋迦,華族弘法功最佳”已應驗,釋迦牟尼的佛法早已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世界傳播,而華夏大地弘法尤盛,湧現了像智者、灌頂這樣的高僧。其中,智者大師成就最高,曾為陳後主說法,為隋煬帝傳授菩薩戒。隋朝佛法中興的時候,曾經輝煌的法華古寺卻早已在北魏時毀於滅佛運動。
一日深夜,高僧智者在天台山華頂峰上禪觀時,猛然聽到虛空中傳來一聲獅子吼“七莖石蓮今猶在,法華古寺在何方?”智者大驚,第二天清早即帶弟子灌頂前往巴陵郡尋訪法華古寺。智者大師十八歲時在湘州(今長沙)果願寺出家,聽說過法華古寺七莖石蓮的傳說,故知道法華古寺在巴陵郡。
經過幾個月的跋山涉水,師徒二人,終於來到了陽雀湖邊。站在十人合圍的樟樹下面,望遠方,山水相連、煙霞際會,看近處,松篁幽邃、碧波蕩漾。智者大師忍不住嘖嘖稱讚:“真九龍薈萃之地也”。可是,在這如詩如畫的山水中,法華古寺只剩斷瓦殘垣。但令人驚喜的是,儘管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那一朵七莖的青色石蓮花依然在湖中綻放,隨水漲落,不增不減。凝視著那一朵七莖石蓮,剎那間,師徒二人腦海中同時浮現如佛和尚和弟子救護燃燈古佛的畫面,抬眼觀天,虛空中呈現燃燈古佛給釋迦佛授記的情景。二人情不自禁向石蓮跪拜,唱誦著《僧伽叱經》中最殊勝的那一段——佛告一切勇菩提薩埵言:“諦聽!善男子,過九十二億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然燈如來、應、正遍知。我於爾時作摩那婆子,名曰彌伽(彌伽者此言云),於然燈佛所作摩那婆,修清淨行。我見彼佛,以七莖青蓮華供養然燈如來,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然燈如來即授我記:‘摩那婆,未來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一切勇,我於爾時聞授記聲,踴身虛空高十二多羅,住虛空中得無生法忍,無量阿僧祇劫所修淨行,與六波羅蜜相應,一切善根悉皆現前,如視掌中庵摩羅果。誦畢,二人涕泣不已,面對莊嚴、吉祥的七莖石蓮花,師徒二人決心重光古寺,永續法脈。
智者大師重修法華古寺的心愿,得到了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的大力支持,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法華古寺又重放異彩,成為湘北天台宗最大的道場。
相傳,智者大師在陽雀湖邊建了一座拜經台,一日,當這位高僧拜《法華經》拜到《藥王菩薩本事品》中“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看見釋迦牟尼佛在靈山說《法華經》,瞬間證得法華三味的前方便——一旋陀羅尼。
至唐武德九年,法華古寺成為潭州(今湖南)最大的佛教中心,廟宇規模達上、中、下三進,占地近千畝,香客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愛國愛教永傳承

“寺駐萬世佑娑婆”既是燃燈古佛對法華古寺的加持,更是古寺歷代高僧的慈悲實踐。五千多年來,古寺的歷代弘法者堅定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情系天下蒼生,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智者大師便是這樣輝映史冊的“千古道德典範”。
智者大師一生歷經三朝四帝,他與陳、隋王朝的交往,並非攀緣,而是基於“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弘法智慧,更是要通過自己慈悲精神影響統治者施仁政而惠及萬民。即使在命終之際,他仍然在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而殫精絕慮,留下了三封遺書,他在給當時的晉王楊廣的遺書中寫道:“加修慈心,撫育黎庶……王秉國法,兼匡佛教,有罪者治之,無罪者敬之。起平等不可思議心,則功德無量……亦是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若能留心,功德仰賽。”大師在遺書中對楊廣承諾“命盡之後,若有神力,誓當影護王之土境”。在中國佛教史上,能在死後還能憑藉生前的超常智慧和佛法的善巧方便進行眾生之救度、佛法之弘揚者僅智者大師一人。
天台宗雖尊龍樹菩薩為初祖,但實際開創者是智者大師。天台宗法脈自智者大師完成其理論體系後便慧燈永照,法乳長流,法華古寺更是人才輩出,湧現了許多愛國愛教的高僧大德,尤以東林長老最為矚目。東林長老為近代佛門泰斗,培養了許多人才,最著名的是“一文一武,一僧一俗”即釋敬安和左宗棠。釋敬安是清末民初的中華佛教總會首任會長,18歲時,在此剃度出家。敬安禪師因在寧波阿育王寺割臂肉,並燃左手兩指,割肉點燈,燃指供佛,自號:八指頭陀。法師不僅佛學精湛,更留下1900餘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斐聲海內外,“詩名贏得滿江湖”。左宗棠少年時曾在這裡讀經習字、博覽群書,皈依東林長老,成為法華寺俗家弟子。受古寺愛國愛教傳統的薰陶,釋敬安和左宗棠都成為近代著名的愛國人士,前者被尊為“愛國詩僧”,後者被譽為“民族英雄”。
面對列強侵略,敬安禪師發出了“豺虎未平空有恨”、“國讎未報老僧羞”的吶喊,企圖喚醒東方睡獅;而左宗棠則率領湘軍雄師收復新疆。1884年秋,聞法艦襲擊基隆,敬安法師怒不可遏,欲親赴前線抗敵,被友人所阻。同年11月,左宗棠抵達福州,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抵抗侵略。在民族危難之際,法華古寺的這“一文一武、一僧一俗”都在竭盡全力地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
作為中華佛教總會首任會長,釋敬安在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同時,不遺餘力地維護佛教利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為保護佛教合法權益,釋敬安曾親赴南京,面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籲請保護寺產。1912年冬,湖南、安徽等地發生掠奪寺產、銷毀佛像事件,敬安法師約請各省僧界代表,赴北京請願,因積勞成疾而圓寂於北京法源寺。一代宗師,倒在維護佛教合法權益的路上,令後世景仰。
歷史滄桑,緣起緣落,法華古寺曾一度沉寂在歷史的塵埃中。1999年,當代高僧早國法師決心重振古剎,開始了艱辛的重建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