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田莊諶

《湖南安化田莊諶》,一篇文章,是標誌家族系統的姓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安化田莊諶
  • 基本內容:志必希宗受
  • 時間:上世紀
  • :是標誌家族系統的姓稱號
基本內容,詳細介紹,

基本內容

志必希宗受,思忠紹可貞,益安孝懿德,殷世貴敦倫,禮樂垂家范,詩書啟國英,本源培植厚,蘭桂繞庭生。

詳細介紹

為探尋諶氏先祖改姓之謎,我拜讀了一切可以到手的各個姓氏的家譜,儘管只是走馬觀花般瀏覽,卻也體會到家譜中“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極待發掘的一部分”。
家譜又稱族譜、家傳、家牒、世傳、宗譜、世譜、世牒、家乘、家志、譜錄、譜系和譜牒等,其起源與士族門閥制度有密切關係。從魏晉起,盛行修譜,士族門官,以有家譜而炫耀。鄭樵《通志·氏族略》說:“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
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可惜時至今日,別說隋唐而上,就連隋唐時期的家譜也難覓蹤影;宋元明時期的僅依稀可尋;保存完好的只有清朝和民國時期的了。
是標誌家族系統的姓稱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區別子孫之所由出生。三代(夏商周)之前,婦人稱姓,男子稱氏。鄭樵又說:“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可見,姓氏是宗親家族標誌:同一姓氏宗族,基於同一血緣。
太平盛世,難見有人改姓。正所謂“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在宗族氣氛濃重的時代,換姓改名,為宗親所不齒:你既然改姓了,你就不能上族譜、不能進祠堂、不能祭祖墳。可見,姓氏是維繫宗族世系的因素。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歷史中,姓氏也和人類的文明史一樣,在不斷地演進著。比如《劉氏族譜·總序》中說:“劉氏原姓伊耆氏(伊祁氏)”,夏朝封為“御龍氏”,商朝封為“豕韋氏”,周朝奉為“唐杜伯”,其子隰叔到晉國去改為“士氏”,士氏的後裔士會跑去秦國,有子留在秦國,為“劉氏”。
各姓都存在改姓的現象,原因各異。有被迫改姓的,例如,清乾隆年間編纂《百家姓》,為了尊孔,竟令所有丘姓人士全部改姓邱。又如,諶氏從潮州遷徙去台灣的後裔,在日本占台期間,被戶籍官改成“沈”姓。也有主動改姓的,例如,閩遷粵諶氏中的一支,在粵東潮州落籍後改姓“謝”,並說:“我們以姓謝而自豪”。還有出於個人原因改名換姓的,如周樹人先生,自己改隨母姓魯名迅;又如蔣經國的私生子章孝嚴、章孝慈,晚年意欲改回蔣姓,但台灣法令規定非婚生子女須從母姓,除非生父出面辦理認領手續。還有其他情況改姓的,例如,《諶氏族譜》中有祖宗定下的十分嚴格的族規:不準偷竊、賭博、通姦。違反者,開除出族,不得姓“諶”!又如,《懷集縣誌》中記載,有一對青年男女私奔到人煙稀少的山林中以燒炭為生,他們及其子女後來就以燒炭的“窰”為姓。
湛凌松先生和湛嗣春先生都說:湛氏是軒轅黃帝的分支,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後代。因此,我想簡單談談軒轅黃帝的直系後裔、中國八大姓氏之一的黃姓,藉此看看中華民族姓氏的產生與演變。
《黃氏族譜》說,黃帝居軒轅之丘,是為軒轅氏;長於姬水,姬姓。黃帝娶四妃,生二十五子。正妃西陵女,是為嫘祖。嫘祖生少昊和昌意(二世)。昌意生顓頊(三世)→大業(四世)→少典(五世)→少萃(六世)→大費(七世)→卷章(八世)→吳回(九世)→陸終(十世)。陸終生六子:樊人、惠連、筏堅、會人、曹安和季連(十一世) 。長子樊人因輔佐夏禹治水有功,受封於昆吾並封侯伯。二子惠連受封於黃國,以國為氏。故黃姓出於黃帝,而由黃帝第十一代孫惠連得姓於黃國。(一說大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
後黃姓中有人另立門戶,派生出奚氏、春氏;又有因避禍、入贅、過繼、從母而改姓危、游、胡、安(今江蘇無錫膠山仍保留黃、安兩姓同宗不通婚的習俗);還有因方言讀音相同而改姓王的。反過來又有陸、巫、丁、吳、金、范諸姓改為黃姓。
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物種進化的規律,人類社會莫不如此。《聖經》描述的人類社會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戰敗的諸侯國子民,為求生存不得不改名換姓。《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滅,其遺民為生存改名換姓逃亡四方,其中一支“浮諸江南,以實海濱”,後來發展成強大的黃洞蠻,這引起了朝廷的不安。公元827-835年間,唐王朝討平了反叛的各洞勢力,黃洞蠻餘部有的逃往越南,後發展成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到湘黔山區,成為侗族和布依族的大姓;有的走出山寨散居各地,或回歸漢族,或演變成今日廣西壯族黃氏。另一支則跨過鴨綠江,他們是今日朝、韓的黃姓先民。此外,唐宋明清飄洋過海到台灣、南洋各地謀生的和1842年鴉片戰爭後旅居東洋和歐美的黃氏,其後裔已成為所在國國民,有的還取了洋姓洋名。可見,姓氏演進還表現在民族和國籍的異化上。所以,現代人類學家認為,今天已經沒有哪一個姓氏的血緣是純粹的了。
另有一說認為,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國君。黃帝25子中得姓者14人,其後裔先後建立了70多個部落國和諸侯國,繁衍了606個姓氏。黃帝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上世紀中國曾進行過多次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2006年1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完成的一項研究,根據全國1110個縣市2·96億人口的數據,獲得姓氏4100個。按人口數排序,諶姓排在288位。根據這項研究成果,河南省在軒轅黃帝故里興建了雄偉的中華姓氏廣場,廣場上有一個巨型寶鼎(附圖),五座鐫刻著3000個姓氏的“中華姓氏牆”(下圖),在軒轅黃帝座像與寶鼎中軸線上有一棵巨大的“中華姓氏樹”(附照片)鐫刻在黃銅板上,每片樹葉一個姓,意喻葉枝同根,千姓同源。從丁亥(2007)年起,這裡每年清明期間都舉行全球華人拜祀黃帝、姓氏尋源、祈求和平的盛大拜祖大典。
人口普查發現,同姓同名的現象很普遍,比如“李強”,全國有十幾萬個。有社會學學者提議創建複姓(父姓+母姓)和以詞起名(如:強大/堅強/剛強/富強/頑強/強盛/強壯/強勁/強烈等)來減少同姓同名現象。但人們都圖方便,如我的一位朋友複姓劉傅,他這樣“簡化”自己的姓:劉傅→劉傅→劉付。我的故鄉湖南安化有一位到廣東佛山做生意的諶姓老闆,改姓“湛”了,估計是因為廣東有個湛江市,人人都認識湛字不認識諶字,他為了社交方便而改姓的吧。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的是懸掛在江西南昌高興諶村1號“諶氏老年活動中心”的賀鏡。我可以肯定賀鏡店老闆不認識“諶”字,誤寫成“湛”。您看,明明是“諶後毛”“祝諶氏老年活動中心竣工”,卻變成了“湛後毛”祝“湛氏……”了!我當時問當地的諶家門老人,為什麼把諶字寫成湛字?為什麼明知錯了也不叫他改過來?老人家說:“哎,人家總是把我們的姓搞錯,諶湛不分喔,就讓它留在這裡做一個錯的見證吧。”也是的,留著也好,讓人們知道:即使在漢荊州刺史諶重公的故里,在號稱已經極大地提升了中華民族整體科學文化素質的今天,諶姓依然被誤作湛姓!
據《五里諶氏族譜》遷徙志記載,重公的子孫中,有一支去向如下:重公次子、大節公第29代孫欽→30代孫欽之次子武→31代孫禧→32代孫允淵→33代孫景忠,徙板湖→34代孫景忠之長子鉉→35代孫鉉之長子佑→36代孫佑之長子俊留居板湖;佑之次子弼,從板湖徙清江(新淦)→不詳!這個“不詳”,曾激起我尋根覓底的衝動:老祖宗諶弼喔,您去了何方?君不見,湛氏兄弟擬統編全國族譜認定的新淦鼻祖湛貴(766—796),其所處年代和後裔世代,都與失蹤的諶弼那么巧合!我深信,若能在民間找到珍藏的明朝時期的板湖諶氏家譜,當可破解此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