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寺又名石門禪寺,乃千年古寺。地處馬橋鎮李畈村西鳳凰山下。據寺殘碑和王氏宗譜載,石門禪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擴建於宋,已一年三百餘年,歷經幾度興衰,幾經修繕,其規模之大,為鹹寧所有古寺之罕見,寺院正殿三重,東建有偏殿,西建有僧侶住房,和尚多人,並置辦公田二十餘畝,前後山林五十餘畝,供寺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門寺
- 外文名:Shi Men Temple
石門寺志,甲重建石門寺之緣起,
石門寺志
石門寺又名石門禪寺,乃千年古寺。地處馬橋鎮李畈村西鳳凰山下。據寺殘碑和王氏宗譜載,石門禪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擴建於宋,已一年三百餘年,歷經幾度興衰,幾經修繕,其規模之大,為鹹寧所有古寺之罕見,寺院正殿三重,東建有偏殿,西建有僧侶住房,和尚多人,並置辦公田二十餘畝,前後山林五十餘畝,供寺之用。
元末明初,烽煙四起,古寺屢遭兵燹,僅存殘垣斷壁。明嘉靖年間,王姓鼓峰公出資邀王、程、張、鄭四姓紳公商議,募捐籌款。於甲寅年乃重修禪寺,香火重續。寺之盛數唐、宋、明、清之康熙,乾隆尤興。香客絡繹不絕,延續千年。
民國期間,軍閥混戰,倭寇入侵,戰火兵禍,古寺亦未能逃脫,民不聊生,顧無暇顧及,幾經風雨,夷為平地。
石門寺首任住持照陽大師,曾為寺撰寫碑文,得以使寺院的歷史文化為後人所知。近代駐錫和尚有紹宋德、易芳勝和劉應豪。邵、易兩位已故,唯劉健在,現年73歲,任未改初衷,終生信佛。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廢待興,民須休養生息,亦未能重建。八十年代人民政府改革開放之政,惠民之策,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國強民富,百廢俱興。鑒此,公元一九九七年春,高賽、王畈、李畈和金曹程四大莊門之桑梓名士商議,在村支部支持下,籌措資金,重修禪寺。並成立寺院管理委員會,制定《禪寺規章條例》,使寺院有章可行。從此,寺院乃重聞鐘鳴磬響,香火再次延續。
甲重建石門寺之緣起
菩提場中淨居起,荊州大地添勝跡。因緣際會,欣逢盛世,伽藍重立,護國佑民。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之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傳播佛法,培養社會大眾對正信佛教的認知,淨化心靈,促進社會和諧為宗旨。又僧伽晨鐘暮鼓,為莊嚴佛土,利樂有情,善士淑民。故佛寺的建立於眾生有返璞歸真、背塵合覺、消除惑業、復求心性之最盛因緣。
石門寺雖歷史文化悠久,因地處偏遠,近百年內無僧人住持,寺宇雖經修復,但去聖時遙,已無昔日之盛景。為使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使更多的廣大信眾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有感於此永心法師等為首的眾比丘尼,同眾善人發願恢復重修石門梵宇,塑立浮屠。
古語云:人天路上,作福為先;功德林中,布施第一。為使石門寺早日圓滿完工,敬請十方長老,諸大德護法居士及社會各界有智之士,共同發心,慨施囊金,各盡所能恢復重建寺願。以此布施功德回向災障消除,福壽增崇,功德無量,福不唐捐,流芳千古。
寺院地址:鹹寧市鹹安區馬橋鎮高賽村石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