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中南民族大學下屬研究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名單和主要研究領域
  • 所屬機構: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長期以來關注南方少數民族文化及其保護問題的研究。早在20世紀50、60年代,以岑家梧、嚴學窘、容觀瓊、劉孝瑜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即開始研究南方少數民族文化,岑家梧的《圖騰藝術史》、容觀瓊等人的《海南黎族調查報告》等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這一時期,中南民族大學關於海南黎族調查,為黎族識別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在民族調查的過程中,民族學家們蒐集整理了大量的黎族等少數民族的文物,建立了少數民族文物陳列館。
20世紀80年代,在著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學家吳澤霖的帶領下,以吳永章、劉孝瑜、彭英明、謝志民等為骨幹的研究人員廣泛開展中東南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研究,出版了《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江永女書之謎》(三卷)等大量著作。同時,在中南民族大學建立了全國第一家民族類專業博物館——民族學博物館。近年來,以段超、柏貴喜、田敏、向柏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廣泛開展土家族、苗族、黎族等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一系列工作為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南民族大學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該基地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研究、民族民間文學與民俗研究和民族藝術研究三個方向,並設民俗文化研究所、民族美術研究所、民族音樂舞蹈研究所、土家族文化研究所、女書文化研究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研究所等六個研究機構。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湖北省文化廳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下設湖北民族民間文藝與民俗研究、武陵山區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和湖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三個方向。兩中心合署辦公,共享研究資源。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3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24人。
近年來,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梳理相關理論、國家政策和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從理論、政策和技術三個層面展開對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領域與問題的研究。
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的現代利用與保護研究——以武陵地區土家族為例》、《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武陵山區土家族傳統生態知識的挖掘、傳承與保護研究》等各類基金項目2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3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並建成“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兩個研究中心將進一步凝鍊方向,凝聚力量,加強學術研究與實際套用,其目標是建成“四個中心”,即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中心、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遺產保護的“智庫”中心、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示範中心、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中心。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名單和主要研究領域號單位名稱主要研究領域
1 武漢大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性研究
2 華中師範大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性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研究
3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生產性保護研究
4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鄂西南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研究
5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紡織、印染傳統美術、手工技藝保護與傳承研究
6 湖北大學 湖北地方戲曲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研究;智慧財產權保護研究
7 省社科院 湖北民俗文化研究
8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傳統體育、競技研究
9 武漢音樂學院 湖北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研究
10 湖北美術學院 湖北傳統美術、手工技藝研究
11 湖北師範學院 鄂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12 三峽大學 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料庫研究
13 長江大學 江漢平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14 湖北民族學院 鄂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15 黃岡師範學院 黃梅戲保護與傳承研究
16 江漢大學 湖北曲藝研究
17 湖北中醫藥大學 湖北中醫、中藥保護研究
18 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釀酒工藝和傳統美術與手工藝保護研究
19 湖北科技學院 青磚茶製作工藝保護研究
20 武漢商學院 湖北烹飪工藝保護與傳承研究
21 文華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
22 湖北省藝術研究院 湖北戲曲、戲劇保護與傳承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