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志科學(上)》是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湖北省志科學(上)
- 作者: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編纂人員:石尚文、豐榮森
內容簡介
作品目錄
- 封面
- 湖北省志·科學 自然科學(一)
- 湖北省志·科學
-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湖北省志》
- 《湖北省志·科學》
- 《湖北省志·科學》編纂委員會
- 圖片
- 1953年2月,毛澤東與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討論興建三峽工程
- 1958年12月,毛澤東視察武漢大學研製的空氣電池
- 1958年3月,周恩來視察三峽三斗坪壩址
- 1958年4月6日,毛澤東在武漢體育館接見科學工作者
- 1958年,朱德視察武漢鋼鐵公司
- 1960年,董必武陪同阿富汗國王參觀武漢大學標本室
- 1987年7月,鄧小平視察葛洲壩工程
- 1985年11月,李先念參觀武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
- 李鵬視察長科院設在宜昌的三峽科研模型
- 1982年,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左二)視察襄樊市床單廠
- 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左二)在英山縣視察科技扶貧工作
- 1986年9月,國家科委副主任郭樹言視察羅田科技開發工作
- 1995年10月25日中共湖北省委書記賈志傑、省長蔣祝平在省科委主任何根法陪同下,參觀全省科技大會暨’95科技節科技成果展覽
- 1986年12月,湖北省副省長梁淑芬(左一)參觀湖北星火計畫成果展覽
- 曾對湖北近代工業、農業、教育、科技的發展做出貢獻的湖廣總督張之洞。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數學家李國平
- 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視察水生所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湖北省科協第二屆主席劉建康一九八七年四月在作工作報告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電化學家查全性(站立者)指導科研試驗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魚類學家水生所研究員伍獻文及其著作(右上)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地球物理與測量專家方俊及其著作(左下)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汽車設計專家、第二汽車製造廠總工程師孟少農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教授王之卓在作學術報告
- 測地所所長、國際重力測量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地球常設委員會主席許厚澤(左二),1985年10月在比利時皇家天文台研討學術問題
- 同濟醫大裘法祖(左二)、武忠弼(左一)獲聯邦德國大十字勳章
- 武漢物理所所長葉朝輝(左一)向學部委員、高分子化學家錢保功(左四)介紹實驗工作
-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趙梓森(右二)與科技人員做光纖試驗
- 沙洋農場農科所丁俊麟與他育成的鄂沙28棉。
- 華中農業大學劉後利教授與他培育的黃籽油菜
- 武漢物理所前所長王天眷(右三)視察該所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算機室
- 華工雷射研究所李再光(左一)與合作者研究雷射設備
- 湖北省化學所EA-1化肥催化劑的研製者孔渝華(右)指導青年分析研究結果
- 國際心臟都卜勒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會副主委、同濟醫大王新房指導青年醫生分析疑難病例
- 著名柑桔專家、華中農業大學章文才教授與他培育的夏橙
- 著名藻類學家、水生所饒欽止研究員在工作。
- 省農科院張力田和他選育的獼猴桃
- 湖北大學趙敬釗帶研究生調查栗樹害蟲天敵
- 華工馬毓義研製的鈍體燃燒器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圖為他在電廠觀察鈍體燃燒器運行情況
- 湖醫一院姚震(左三)在為病人做心臟手術
- 中國科學技術史》編著李約瑟(後排右二)魯桂珍(前排右一)在方誌學家朱士嘉(後排右一)陪同下瞻仰李時珍墓
- 武漢大學空間物理所梁百先在實驗室工作
- 『鄂荊一號』棉花選育者周鑫在棉田觀察『鄂荊一號』生長情況
- 世界結晶學家、中國地質學會礦物晶體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彭志忠在研究礦物晶體結構
- 為農藥研製做出貢獻的華師張景齡教授
- 省農科院馮雲慶與其培育的光敏核不育兩系粳雜
- 襄樊市農科所謝維岳主持選育出襄麥8號
- 一九八五年初,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成。參加南極長城站建設的測繪科技大學鄂棟臣(前排中) 、地震所李樹德(左)和張世照(右)在長城站前合影
- 長江流域規劃委員會石銘鼎等考察長江源頭
- 一九七六至一九七八年武漢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神農架進行植物資源考察
-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七年,中科院測地所張赤軍等在珠穆朗瑪峰考察。
-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員為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體檢
- 中華鱘人工繁殖所科研人員向長江投放幼鱘
- 中華鱘人工繁殖所科研人員培育的幼鱘
- 水生所蔣一珪主持培育的新品種異育銀鯽
- 建在中科院水生所的亞洲最大淡水魚類標本館
- 建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的國家普通病毒保藏中心樓外景
- 宜昌市農機所柑桔工廠化育苗
- 複方-18甲長效口服避孕藥遠期安全性研究獲國家198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圖為省婦幼保健院研究人員對實驗猴進行全身檢查
- 省林科所於1970年定植的火炬松母樹林。
- 湖北省農科院和華農大共同培育的湖北白豬,獲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 圖為一九五一年四月五日開工到六月二○日建成的我國著名的荊江分洪閘北閘
- 葛洲壩二、三江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圖為葛洲壩工程全景及獎盃
- 丹江口綜合利用水庫最佳化調度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圖為科研人員正在討論方案和獲獎獎狀。
- 長江水利委員會科技人員研究三峽工程設計
- 一九四六年四月,美國水利專家薩凡奇與中國水利專家考察三峽
- 葛洲壩工程、三峽工程的試驗水電站——蒲圻水利樞紐主壩
- 葛洲壩工程設計情報研究和情報綜合服務,一九八六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情報局一等獎。圖為長辦技術情報室技術人員在研究
- 長江科學院與華新水泥廠研製的低熱微膨脹水泥獲國家一九七九年發明二等獎。圖為用該種水泥建成的福建池潭水電站
- 武漢長江大橋是採用世界首創大型管柱基礎和墩旁懸臂架橋先進技術修建的公路和鐵路兩用橋。圖為建設中的武漢長江大橋鋼樑伸臂安裝
- 我國第一條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平武線獲國家一九八五科技進步二等獎。圖為沌口長江大跨越
- 武漢高壓研究所正在進行輸電線路的模擬試驗
- 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設計國內製造的我國第一台大型板坯連鑄機在武鋼投產
- 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大型結構強度實驗室對船舶工程結構物的強度及穩定性進行動靜態實驗
- 武鋼二煉鋼廠優質連鑄坯正進行熱送至熱軋廠
- 湖北省計量所研製的GJD10萬轉/分轉速標準裝置
- 中科院測地所研製的海洋動力儀獲中國科學院198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 岩土力學所陳宗基等研製的國內第一台RDT高壓動力三軸儀
-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於1959年建立的天文台世界時系統,其時間精度始終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 銅綠山銅鐵礦與省外單位合作研製的電動鏟運機獲國家198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 武漢市二輕工業科研所等研製的¢吹塑膜高效連續化機組
- 湖北省機械研究所研製的棉籽泡沫酸脫絨成套設備
- 武漢重型機器廠設計製造的CK5316型16米數控單柱立車被列為1989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 湖北省機電研究院研製的日處理一百噸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成套設備。圖為精處理車間
- 新灘滑坡體後緣廣家崖危岩拉張裂縫新灘整體滑坡臨陣預報及時準確。
- 1985年6月12日600萬立方米滑坡後全景
- 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完成的天山公路設計。圖為三支溝越嶺線
- 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完成的華南花崗岩地質研究獲國家一九八二年自然科學二等獎。圖為南嶺地區花崗岩景觀
-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院發明的用於淨水工程的高效能混合絮凝技術已在全國推廣
- 化工部第四設計院設計的五個大氮肥廠之一——浙江鎮海石化總廠大化肥工程,獲國家一九八七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 銅綠山礦等完成的金川銅綠山膠結充填料漿管道輸送新工藝獲國家198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圖為科研人員在調試
- 湖北化肥廠楊頌惠等完成的工業循環冷卻水水質分析方法獲國家一九八七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 鐵四院謝樹彬等研究的靜力觸探套用技術獲國家198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圖為謝樹彬在杭州學術會上介紹該項技術
- 第二汽車製造廠自行設計製造的EQ140-1型汽車
- 中南勘察設計院陸學智等發明的雷射準直系統獲國家1982年發明三等獎
- 宜昌市村鎮自來水研究所研製的YJ系列淨水器在長江淨水設備廠生產
- 1980年湖北醫學院田鴻生等建立肺葉支氣管定位注入致癌質碘油誘發大白鼠肺癌模型,獲湖北省1982年科技成果一等獎。圖為田鴻生用電鏡觀察模型癌組織超微結構
- 湖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辦公樓
-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部辦公樓
- 前言
- 目錄
- 綜述
- 一、晚清時期的湖北科學技術(1840~1911)
- 二、民國時期的湖北科學技術(1912~1949)
- 三、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的科技發展(1949~1987)
- (一)奠基創業、開拓進取(1949~1966)
- (二)嚴重挫折,曲折前進(1966~1976)
- (三)勵行改革,蓬勃發展(1977~1987)
- 基礎學科
- 一、數學
- (一)函式論與泛函分析研究
- (二)微分方程研究
- (三)機率論和數理統計研究
- (四)幾何與代數研究
- (五)計算數學與套用數學研究
- (六)其他分支學科研究
- 二、力學
- (一)岩體力學
- (二)土力學
- (三)流體力學
- (四)固體力學
- (五)流變學
- (六)生物力學
- (七)理論力學和力學數學方法
- (八)實驗力學
- 三、物理學
- (一)磁共振波譜學
- (二)原子分子物理學
- (三)粒子物理學
- (四)核物理與核技術
- (五)聲學
- (六)凝聚態物理學
- (七)光學
- (八)引力與天體物理
- 四、化學
- (一)無機化學
- (二)有機化學
- (三)分析化學
- (四)物理化學
- (五)高分子化學
- 五、天文學
- (一)地球自轉參數測定與研究
- (二)極移研究
- (三)恆星參考系的研究
- (四)類星體研究
- 六、氣象學
- (一)氣象預報技術和理論研究
- (二)農業氣象研究
- (三)人工影響局部天氣
- (四)氣象資料分析套用研究
- (五)氣象通信研究
- 七、地理學
- (一)傳統地理學
- (二)近代地理學
- 八、地質學
- (一)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
- (二)區域地質研究
- (三)礦物學與岩石學研究
- (四)礦床學與成礦預測研究
- (五)物理與化學探礦研究
- (六)地質環境研究
- (七)地質力學
- (八)地熱、礦泉水預測研究
- (九)地質探礦工程及設備研究
- 九、地球物理學
- (一)固體地球物理學
- (二)空間地球物理學(電離層物理學)
- 十、地震學
- (一)地震活動性研究
- (二)地震地質研究
- (三)地殼形變研究
- (四)地殼深部構造研究
- (五)地震前兆與綜合預報研究
- (六)水誘發地震研究
- 十一、生物學
- (一)生物科學史研究
- (二)植物學
- (三)動物學
- (四)昆蟲學
- (五)微生物學
- (六)病毒學
- (七)遺傳學
- (八)生物化學
- 十二、區域資源考察
- (一)水域及水生生物資源考察
- (二)神農架考察
- (三)長江江源考察
- (四)西南地區和長江開發綜合考察
- (五)青藏高原及珠穆朗瑪峰地區考察
- (六)南極考察
- 十三、軟科學研究
- (一)理論研究
- (二)決策研究
- 工程科學與技術
- 一、水利
- (一)流域規劃
- (二)江河整治
- (三)水利樞紐研究
- (四)閘壩工程研究
- (五)大型泵站建設研究
- (六)農田排灌
- (七)水文研究
- 二、建築
- (一)土建勘察
- (二)建築設計
- (三)建築機械與施工技術
- (四)基礎技術研究
- (五)給水排水研究
- (六)危險建築物的檢測與評估
- (七)園林建築研究
- (八)城市規劃
- (九)建築材料
- 三、測繪
- (一)大地測量
- (二)攝影測量與遙感
- (三)工程測量
- (四)地圖製圖
- 四、環境科學技術
- (一)套用基礎理論與環境質量研究
- (二)廢水治理技術
- (三)廢氣淨化技術
- (四)環境監測技術
- 五、煤炭
- (一)煤田地質
- (二)煤礦建設與開採
- (三)安全環保技術
- 六、石油
- (一)石油地質與勘探
- (二)油田開發
- (三)石油煉製技術
- 七、電力工程
- (一)水力資源調查
- (二)電力工程建設
- (三)安全運行技術
- (四)電站水力調度
- (五)儀器設備研製及線路檢修技術
- (六)節能降耗技術
- 八、冶金工程
- (一)礦山地質
- (二)採礦技術
- (三)選礦技術
- (四)冶煉技術
- (五)壓延技術
- 九、化學工程
- (一)有機化工
- (二)無機化工
- (三)高分子合成材料
- (四)精細化工
- 十、機械工程
- (一)基礎技術及理論研究
- (二)產品設計
- (三)製造工藝與技術
- 十一、電子工程
- (一)電子通信產品研製
- (二)廣播電視設備研製
- (三)電子元器件研究
- (四)電子測量儀器儀表研製
- (五)電子專用設備研製
- 十二、計算機科學技術
- (一)整機研製
- (二)計算機外部設備研製
- (三)軟體研究
- 十三、自動化科學技術
- (一)自動控制理論
- (二)自動控制系統
- (三)單機與生產過程自動化
- 十四、雷射技術
- (一)雷射理論研究
- (二)雷射器件研製
- (三)雷射套用研究
- 十五、紡織
- (一)紡織技術
- (二)印染及後整理技術
- 十六、輕工
- (一)造紙與印刷技術
- (二)日用化工研究
- (三)塑膠製品與製革技術
- (四)家用電器與日用機械研究
- (五)糧油加工與檢測技術
- (六)食品與飲料研究
- (七)工藝美術研究
- (八)倉儲技術
- (九)其他
- 十七、交通運輸
- (一)線路勘測設計與修建技術
- (二)橋樑、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
- (三)船舶與車輛研製
- (四)運輸技術
- 十八、通信
- (一)電話交換機研製
- (二)載波與微波通信技術研究
- (三)數字通信技術研究
- (四)光纖通信技術研究
- (五)測量儀表和通信電源研製
- (六)郵件分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