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志水利》是由童文輝、曹健民、郭永金、魯化南、裴海燕編寫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湖北省志水利
- 作者:童文輝、曹健民、郭永金、魯化南、裴海燕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5年03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湖北水利事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包括水利工程建設、河道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和水利管理等。
作品目錄
封面
湖北省志 水利
圖片
湖北省主要水利電工程圖
湖北省平原湖區排澇工程圖
湖北省分區旱澇保收面積示意圖
湖北省江河防洪概況圖
毛澤東同志視察長江三峽
1958年2月周恩來同志和李富春、李先念同志在王任重、林一山同志陪同下視察荊江大堤
1965年董必武同志在張體學、饒民太等同志陪同下視察荊江分洪工程
葉劍英同志視察三峽
李先念同志和夏世厚漆少川同志研究湖北省農田基本建設規劃
鄧小平同志視察葛洲壩工地
王任重和錢正英同志在黃知真等同志陪同下視察丹江口水電工程
毛澤東、周恩來贈送給參加荊江分洪工程建設軍民的錦旗
毛澤東同志為武漢人民戰勝1954年洪水的題詞
勘測先行
大江測流
座落在武昌珞珈山下東湖之濱的湖北省水利水電學校,環境幽雅,風景宜人
設計與科研工作者進行水工模型試驗
堤防防護林治蟲專家羅河山
通順河下游改道工地一瞥
廣州空軍某部官兵在螺川抗洪搶險
軍民奮戰在荊江分洪工地
孝感府潰河治理
湖北省水利水電上程施工單位是一支活躍在水利施工戰線上的上力軍
上圖:1931年被淹的漢口中山大道
下圖:今日武漢市堤防水牆
1949年前的荊江大堤
今日巍巍壯觀的荊江大堤
荊江大堤保護下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
漢江遙堤
用挖泥船吸取長江泥沙培修刷江大堤
浠水白蓮河水庫樞紐
庫容20.5億立方米的漳河水庫庫區
李先念同志1953年領導湖北省人民建成的麻城縣大坳水庫,是湖北修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庫
通城縣百丈潭二級電站
丹江口水利樞紐全景
荊州市詭水水庫
仙桃市排湖電力排灌站,漬澇時能自排或提排70萬畝農田漬水,乾旱時,能引提江水或抽取湖水灌溉50萬畝農田
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
荊江分洪工程北閘
荊江分洪工程南閘
枝城市金灘電站翻板閘門
杜家台分洪閘
潛江市田關泵站內景
洪湖市新灘口泵站
附圖
鄂州樊口大閘
鄂州樊口排澇樞紐工程
全長9.3公里的棗陽石台寺泵站引水渡槽
通城縣11萬伏變電站
引唐電灌站
枝江縣七星台鄉鎮供水工程
監利新洲垸搶排漬水
糧田噴灌
棉花豐收
糧食豐收
水土保持促進了小流域綜合治理
水庫捕撈成魚
滔滔洪水安然過境,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秩序井然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湖北省志》
《湖北省志·水利》
《湖北省志·水利》編纂委員會
《湖北省志·水利》
《湖北省志·水利》分篇主編
前言
目錄
綜述
(一)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湖北水利
1、垸田與農田水利
2、江漢堤防建設
3、涵閘建設
4、荊江與洞庭湖關係的演變
5、水利基礎工作和近代技術的套用
6、水利機構的演進
(二)共和國成立後的湖北水利
1、水利發展階段
2、水利建設效益
一、水文與水資源
(一)水系與水資源
1、水系
2、降水量
3、地表水資源
4、地下水資源
5、客水資源
6、泥沙與水質
7、水資源開發利用概況
(二)水文機構與站網
1、水文機構
2、水文站網規劃
3、水文測站建設
(三)水文測驗
1、洪水調查
2、暴雨調查
3、流域水文調查
4、水文站補充調查
5、測驗方式改革
(四)資料整編
(五)水文情報和預報
1、水文情報
2、水文預報
3、水情效益
(六)水文實驗研究
1、徑流實驗研究
2、水面蒸發實驗
3、水文測驗方法實驗
4、河道觀測研究及荊北放淤實驗
5、水文儀器研究
6、水庫水文實驗研究
7、暴雨洪水研究
8、水資源和水質研究
9、水文站網部署研究
二、勘測、規劃、設計與施工
(一)工程勘測
1、工程測量
2、工程地質
3、試驗研究
(二)水利規劃
1、全省水利規劃
2、江河防洪規劃
3、湖區排澇與綜合治理規劃
4、中小河流流域規劃與灌區工程規劃
(三)工程設計
1、防洪工程設計
2、水利水電樞紐工程設計
3、平原地區涵閘、船閘設計
4、泵站設計
5、渠系建築物設計
6、涉外工程設計
(四)設計管理
1、基本建設程式
2、勘測設計單位經濟體制改革
3、質量管理
(五)科技利用與開發
1、新技術引進
2、科技成果
3、優秀工程設計與勘察
4、優秀論文
5、技術專著
(六)水利施工
1、施工專業隊伍的發展
2、施工組織領導
3、施工力量
4、施工管理
5、施工手段
6、施工技術
7、施工成果
三、江漢幹流水利樞紐
(一)丹江口水利樞紐
1、工程規劃
2、工程設計
3、施工過程
4、運行管理與效益
(二)葛洲壩水利樞紐
1、工程規劃
2、興建始末
3、運行管理與效益
(三)三峽水利樞紐前期工作
四、江漢防洪
(一)洪水與洪災
1、長江幹流洪水
2、漢江洪水
3、洪水災害
4、歷史大洪水與洪災
(二)堤防
1、堤防建設發展
2、長江乾堤,確保堤段
3、漢江乾堤,確保堤段
4、東荊河堤
5、支、民堤
6、護堤護岸林
7、堤防管理
(三)分蓄洪工程
1、荊江分洪工程
2、洪湖分蓄洪區
3、武漢附近分蓄洪區
4、漢江杜家台分洪工程
(四)江漢幹流河道整治
1、荊江河段
2、長江城陵磯至湖口河段
3、漢江中下游幹流河道
(五)防汛
1、體制與機構
2、方針任務與設防標準
3、法規與政令
4、巡堤查險與險工搶護
5、水雨情報
6、防汛信息傳遞
7、洪水調度
(六)防汛紀實
1、1954年防汛
2、1964年防汛
3、1981年防汛
4、1983年防汛
五、湖區排澇與綜合治理
(一)湖區分區治理
1、四湖地區
2、漢北地區
3、漢南地區
4、梁子湖地區
5、荊南地區
6、西涼湖地區
7、黃、廣湖區
(二)河流改道
1、府濃河改道
2、漢北河改道
3、東荊河下游改道
4、倒水下游改道
(三)排水涵閘
1、發展概況
2、主要排水涵閘建設
3、排水涵閘管理
(四)排水泵站
1、發展概況
2、大型排水泵站建設
3、泵站管理
(五)漬害中低產田改造
(六)引水灌溉涵閘
1、發展概況
2、重點引水灌溉涵閘
(七)湖區綜合利用
1、水利建設結合滅螺
2、圍墾
3、水產養殖
4、航運
5、公路建設與綠化
6、湖區小水電建設
六、水庫建設與供水
(一)水庫建設的發展
(二)大型水庫
1、漳河水庫
2、富水水庫
3、白蓮河水庫
4、陸水水庫
5、黃龍灘水庫
6、徐家河水庫
7、洈水水庫
8、溫峽口水庫
9、王英水庫
1O、浮橋河水庫
(三)中小水庫與塘堰
1、中小水庫工程
2、塘堰工程
(四)引水工程
1、南漳武鎮長渠工程
2、棗陽滾河長渠
3、鄖西天惠渠
4、荊門趙家閘
5、宜都幸福渠
(五)提水灌溉工程
1、機電提水灌溉的發展
2、大型電灌站建設
(六)灌區建設
1、灌區類型
2、灌區配套與渠網化
3、灌排試驗
4、灌區新技術套用
(七)灌區管理
1、組織管理
2、工程管理
3、供水管理
4、經營管理
(八)山區農村和城鎮供水
1、山區農村人畜飲用水
2、城鎮供水
七、中小水電
(一)水力資源普查及開發利用
1、水力資源普查成果
2、開發利用概況
(二)中型水電站
1、黃龍灘水電站
2、富水水電站
3、白蓮河水電站
4、陸水水電樞紐
5、胡家渡水電站
(三)小水電
1、小水電建設
2、水電站梯級開發
3、小水電管理
(四)小水電的方針政策
1、電站所有權的有關規定
2、小水電與大電網的關係
3、以電養電政策
4、投資攻策
5、小水電電價政策
(五)水電效益
1、促進生產發展,振興地方經濟,加快山區脫貧致富的步伐
2、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3、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4、中小水電可彌補大電網之不足
5、保護了生態環境
八、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及危害
1、水土流失造成農田的耕層質地變劣,土壤肥力降低
2、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高,通航里程縮短,“落河田”增多,農田次生潛育化發展迅速
3、水土流失淤塞水利設施,降低工程效益和工程壽命
4、不少山區因水土大量流失,不僅生產上不去,而且洪旱災害 逐步增多,成為窮困地區
(二)治理過程及措施
(三)重點地區和小流域治理
(四)水土保持科研與成果推廣
1、羅田石橋鋪水土保持試驗站
2、谷城冷集水土保持站
3、大悟金鼓水土保持站
九、水利行政和經濟管理
(一)水利機構
1、三年恢復和“一五”時期 (1949——1957年)
2、“二五”時期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年)
3、“三五”至“四五”時期(1966——1975年)
4、“五五”至“六五”時期(1976——1985年)
(二)水利投資和負擔政策
1、水利資金來源
2、投資負擔政策
(三)水利水電工程總價值及技術經濟指標
1、水利水電工程總價值
2、水利技術經濟指標
(四)水費計收與經濟效益
1、沿革與發展
2、水費的計收標準與實施
3、水費的使用與管理
4、經濟效益指標
(五)水利綜合經營
1、發展概況
2、水庫養魚
3、林業
4、工業與服務業
5、管理體制
後記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