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對酒作

【名稱】《湖中對酒作》

【年代】盛唐

【作者】張謂

【體裁】七言古詩

此詩題為“湖中對酒”,表現盛唐人豪邁的胸襟,樂觀通達的生活態度。這首湖上飲酒詩,並沒有李白詩那樣的沉重複雜的人生感喟,也不大重視景物的細緻描繪。它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了和平時期諧調的人際交往和生活樂趣,儘管放歌縱酒,卻一點兒也不頹廢,反使人感覺精神充實。詩人運用的是近乎口語和散文的語言,風格與內容相適,疏朗自如,洗盡了初唐七古的華麗辭藻。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湖 中 對 酒 作
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
眼前一樽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閒。
主人有黍百餘石,濁醪數斗應不惜。
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後相思復何益。
茱萸灣頭歸路賒,願君且宿黃翁家。
風光若此人不醉,參差孤負東園花。

作品鑑賞

此詩題為“湖中對酒”,表現盛唐人豪邁的胸襟,樂觀通達的生活態度。
詩從湖上風光寫起。從全詩看,這是一個春天,湖上風光到了最美的時節,白天水光瀲灩山色空濛,月夜,素月分輝,明河共影,浮光耀金。詩人抓住晝、夜不同的山光水色,一開始就寫出“總也看不夠”的意思。“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句中運用重複,寫出了即使夜以繼日地遊覽,仍是“相看兩不厭”的旅遊情趣。“人間萬事細如毛”,凡人俗世紛擾諸多,而面對湖光山色,這煩惱就消去一半。另一半就只能靠借酒澆愁了。一杯下肚,百慮皆空:“眼前一樽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閒。”“又長滿”,是十分愜意的語氣。
緊接著寫湖上豪飲和主人的好客。“主人有黍百餘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濁醪數斗應不惜”,主人是富有而又非常謙和慷慨。“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後相思復何益”兩句象是席間主人勸酒的話,說得那樣的懇切、實際、而又動人。它沒有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般的狂放,接近於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樣的深情,但更為平易,更能表現盛唐時代一般人的現實而樂觀的人生態度。
最後寫飲酒盡興,當夜宿於湖上。酒過數巡,客人探問天色時,多情的主人又殷勤相邀,以“茱萸灣頭歸路賒”為由,勸其當夜投宿湖畔人家。於是客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後相思復何益”,說的是不要辜負相聚共處的時光,此處也指不要辜負大好春光:“風光若此人不醉,參差孤負東園花。”全詩以湖上景色作結,首尾呼應。
這首湖上飲酒詩,並沒有李白詩那樣的沉重複雜的人生感喟,也不大重視景物的細緻描繪。它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了和平時期諧調的人際交往和生活樂趣,儘管放歌縱酒,卻一點兒也不頹廢,反使人感覺精神充實。詩人運用的是近乎口語和散文的語言,風格與內容相適,疏朗自如,洗盡了初唐七古的華麗辭藻。

作者簡介

張謂
(?-777後)唐代詩人。字正言,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少年讀書嵩山,二十四歲時以一介書生從軍北征,往來邊塞十多年。後因將軍得罪,他也就失去了歸依,流落在燕薊一帶。公元743年(天寶二年)舉進士,歷官至尚書郎。在出使夏口時與李白於江城南城宴飲,李白舉杯酹水,號之為“郎官湖”,並刻石湖側。代宗大曆(766-779)年間,官至禮部侍郎,後出為潭洲刺史。《全唐詩》錄存其詩盡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