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水源洞位於湄潭縣城西8公里處的官吉鄉文家場五里坡半山,是湄潭八景之一,人稱“水源洞天”。水源洞中有水流 出,經斷崖落下而成為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蜿蜒流經文家場大壩而去,此溪的源頭在洞內,故稱該洞為“水源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湄潭水源洞
- 所在地:中國 遵義
- 相關名人:竺可楨、曹柱
簡介,景色,相關詩文,利用,歷史,
簡介
該洞於湄潭縣城西8公里處的官吉鄉文家場五里坡半山,是湄潭八景之一,人稱“水源洞天”。水源洞中有水流出,經斷崖落下而成為一條彎彎典曲的小溪,蜿蜒流經文家場大壩而去,此溪的源頭在洞內,故稱該洞為“水源洞”,溪流名曰“桃花江”。
景色
水源洞洞口面南,洞旁有棵高大的漆樹,山上長著叢叢灌木,撥開叢莽,才見洞口。洞口高僅1.5m,洞口高僅1.5m,洞內曲折幽深,道路險滑,上下左右鐘乳石千姿百態,似人似物,惟妙惟肖,並且多數石鐘乳呈乳白色、半透明,在燈光下晶瑩閃爍,琳琅滿目,構成一個神奇的世界。洞中有大小兩條溪流;左側溪流水量較大,常年有流水,岩壁有較大體型的老鼠居住;右側溪流水量較小,溪中有蝌蚪,旱季乾涸,成為洞中最長的洞道,也是最有探索價值的洞道; 洞中時而寬大,洞廳可容數千遊人;時而狹窄,遊人需魚貫而行。徐徐下行約百米,則可見兩泓淙淙流淌的清溪匯於洞中,並注入洞中深潭內。潭底有洞隙,洞內之水由潭底泄出,至洞外斷崖跌下,形成三疊瀑布。瀑高約百米,寬約15米,飛泉跌下,聲若巨雷,水霧瀰漫,如棉如絮。
相關詩文
明末曹柱詩“波翻碧澗潮聲急,日掛冰簾樹影疏”是對瀑布最好的寫照。
著名科學家,原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住湄潭期間曾游水源洞,他在日記中贊道:“往觀瀑布,頗類廬山三疊泉。但可以走近到瀑布下,是其佳處”。在湄潭,有不少讚頌湄潭水源洞的詩歌,其一曰:
水源洞天
五里山間半壁天,洞中瀉出水涓涓。
水源洞天
五里山間半壁天,洞中瀉出水涓涓。
崖藏龍象源頭遠,樹繞煙霞石徑連。
瀑布疑傾霄漢外,漁郎訝人武陵邊。
遊人竟說飛雲勝,惜未探奇到義泉。
湄潭水源洞的大錯和尚錢幫芑曾寫下著名的《水源洞記》,收入《大錯遺集》和《紅樓佛影》等書中,《水源洞記》中對該洞有詳細描述:“……其洞之廣,可容數千人。其頂石乳流注,四周上下凝結,有如人物、花草、器用之,不可名狀。其洞口轉入之路極險,一失足即顛仆,其下尤深,幕測其底。……中有潭甚深,其水涌沸,冬夏不息……。”
湄潭水源洞的大錯和尚錢幫芑曾寫下著名的《水源洞記》,收入《大錯遺集》和《紅樓佛影》等書中,《水源洞記》中對該洞有詳細描述:“……其洞之廣,可容數千人。其頂石乳流注,四周上下凝結,有如人物、花草、器用之,不可名狀。其洞口轉入之路極險,一失足即顛仆,其下尤深,幕測其底。……中有潭甚深,其水涌沸,冬夏不息……。”
利用
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原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教授曾多次攜親約友、夥同師生於此遊覽,因見官堰河及其“水源洞天”之流水兩岸桃花遍地,瓣瓣桃花隨水流逝,便稱其河流為桃花江。今人慕名,也常到此郊遊踏青,一覽風光無限。
“水源洞天”瀑布之南側,為舊時“五里坎”,今日“五里坡”,那裡是1935年1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撤離湄潭時途經的地方。那一條至今仍從坡腳蜿蜒曲折而通往坡頂的石級路,曾是湄潭通往遵義的一條古驛道。站在坡頂眺望南邊,可見七個山頭矗立視野,那裡就是清朝鹹同年間反叛朝廷的七星陣營——七星坡營盤。
而“水源洞天”瀑布之北側山下,是當地土著苗民土司容山長官司的住地遺址。其後山瑪瑙坡上,就是在遵義歷史上著名的“平播戰爭”中,僅次于海龍屯戰役的最慘烈的一次戰役所在地——青蛇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