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盪記

游雁盪記

《游雁盪記》是清代文學家方苞創作的一篇遊記散文。這篇遊記不側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是借游抒懷,筆墨集中在游山的兩點心得體會的闡發上:一是雁盪山因險峻僻遠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題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遠古的容色;二是雁盪山岩深壁削,氣象森嚴,令人萌發“嚴恭靜正”之心,與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這篇散文構思巧妙,品味深刻,筆墨清新,饒有情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雁盪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方望溪先生全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方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雁盪1
癸亥2仲秋3,望4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5而反。古蹟多榛蕪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6曰:“盍7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8中一邱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9,故曲盡其形容10。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11之浮山、金陵之攝山12、臨安13之飛來峰14,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15蹷然16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17以自標揭18,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19,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20相接焉。察於此二者,則修士21守身22涉世23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道24,俱可得而見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雁盪:即雁盪山,該山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中國“東南第一山”。
2.癸亥:乾隆八年(1743年)。
3.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
4.望:陰曆每月十五日為“望日”。
5.越二日:經過兩日。
6.鮑甥孔巡:鮑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鮑氏,鮑孔巡即其子。
7.盍(hé):何不。
8.荒陬(zōu),荒涼偏遠之地。陬:角落,引伸為偏遠的地方。
9.幽尋以送日月:深入探尋山水以打發日子。
10.曲盡其形容:指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等遊記。
11.皖桐:今安徽省桐城縣。
12.攝山:即棲霞山,在南京市北,為東南名勝之一,山中多產草藥,可以攝生,故又名攝山。
13.臨安:即杭州。
14.飛來峰:一名靈鷲峰,在西湖西北岸靈隱寺前。相傳東晉時印度和尚慧理見此山,讚嘆說:“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故稱“飛來峰”,為西湖勝景之一。
15.痏(wěi):瘡。
16.蹷(jué)然:驚心。
17.鳩工:集聚工匠。鳩,聚集。
18.標揭:標榜揚名。
19.冥:消失。
20.一:完全。
21.修士:品德完美之士。
22.守身:堅守自身之操行品德。
23.涉世:經歷世事。
2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白話譯文

癸亥年中秋節前一日,去游雁盪山,遊玩了兩天才回來。山中的古蹟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遊了。而雁盪山的山峰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遊記?。”我答道:“此山不可記啊。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它的樣子。而雁盪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峰,不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盪,則只能將雁盪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
而我以為雁盪的獨有之處有兩點。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並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一樣慘不忍睹。而雁盪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這是因為雁盪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一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一游”,這就是雁盪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另外,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快快樂樂。但雁盪山岩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完全與天地之精神相連線。知曉了這兩點,那么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聖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創作背景

作者於乾隆八年(1743)八月,與鮑甥有雁盪山之游,因作此記。這篇遊記就想記雁盪山而又感到不可記、茲山與其他諸山同而又不同兩點上做文章。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遊記。文章題目為《游雁盪記》,第一段卻說:“茲山不可記也”。接著,作者將雁盪山與柳宗元筆下的永柳諸山相比較加以說明:永柳諸山本處在人跡不至的荒涼偏遠之地,柳宗元先貶永州,後遷柳州,探幽尋勝,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曲意形容,以寄託自己的的孤憤。永柳諸山也因柳宗元的遊記而聞名於世。而雁盪山“幽奇險峭,殊形詭狀”,“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容易與“號為名山者之所同”,寫不出雁盪山的特色,故“不可記”。
第二段中,作者筆鋒一轉,另闢蹊徑,“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作者認為:樅陽的浮山、南京棲霞山杭州飛來峰均處於人煙阜勝之地,遊覽者眾多,“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將本來秀美的崖洞、自然的傑作人為地雕琢污損了,而雁盪山由於特殊的地形特點,“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完好地保持了它的自然風貌這與一個品德完美之人始終堅守住自身的操行品德何其相似。另外,雁盪山不同於那些平緩明姻的山川,給入以遊覽時的歡愉之感。由於它特殊的地形地貌,游者只能深入谷底作“仰而觀”,或者踞其盆地邊緣作“俯而視”,入目者皆為千仞高峰,峭壁立,頓時會產生一種莊嚴肅穆的感情,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懾,“萬感絕,百慮冥”,在遊覽的同時自身的心靈也得到洗滌與淨化。
北宋的王安石通過遊覽褒禪山悟出做學問的道理,而方苞則於遊覽雁盪山領略到做人處世的道理,二者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對雁盪山觀察細緻入微,對它的評價也最恰當不過。因此,雁盪山之游,意義既十分深遠,而它也不是絕對不可以記的了。

名家點評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馬先義《中國古代紀游文學英華》:“不以寫景取勝,而以言理見長,是本文的獨到之處。”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會常務理事歐明俊《明清名家小品精華》:“文章結構精當,說理透徹,比喻得當。以遊覽為線索進行議論,文脈清晰,有條不紊。不寫景而議論,遊記小品中別具一格。”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年),清代散文家。字鳳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1662~1722年)進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當時頗有影響。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