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1
城中飛閣連危亭2,處處軒窗臨錦屏3。
涉江親到錦屏上4,卻望城郭如丹青5。
虛堂奉祠子杜子6,眉宇高寒照江水7。
古來磨滅知幾人,此老至今元不死8。
山川寂寞客子迷9,草木搖落壯士悲10。
文章垂世自一事11,忠義凜凜令人思12。
夜歸沙頭雨如注13,北風吹船橫半渡。
亦知此老憤未平,萬竅爭號泄悲怒14。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錦屏山:在四川省閬中縣城外,嘉陵江南岸,上有杜甫祠堂。謁:進見,拜見。少陵:杜甫號“少陵野老”。
飛閣:高閣。危亭:高聳之亭。
軒窗:廊屋的窗。臨錦屏:面對錦屏山。
涉江:渡江。
丹青:圖畫。
虛堂:空堂。子杜子:尊稱杜甫曰“杜子”,再加上“子”字曰“子杜子”,表示特別尊敬。
眉宇:指祠中杜甫塑像的容顏、風貌。高寒:高古清峻貌。江水:指嘉陵江水。
此老:指杜甫。元:同“原”。
客子:指杜甫。
搖落:指凋零、草木變衰。壯士:指杜甫。杜甫《恨別》:“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垂世:流傳人間。
凜凜:可敬畏之狀。
沙頭:陸游住宿處。
竅:空穴。號:呼號。
白話譯文
閬中城裡到處是高聳壯觀的亭閣樓台,每一扇門窗都面對著錦屏山。
渡過嘉陵江來到錦屏山上,卻又望見閬中城內城郭如畫。
在杜甫祠堂內被敬奉的杜甫,他的塑像面目高古清峻。
從古到今,多少人都被歷史的洪流湮沒了。只有杜甫流芳百世,到今天人們還在紀念他。
山川荒涼,人因之迷路,茫然無措。草木凋零,是因知壯士的悲傷。
杜甫聲名不朽,其文章流傳自是一個原因,而他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耿耿忠心更是讓人深思嚮往。
晚上回去的時候天氣變化,大雨如注,猛烈的北風,將江中的小船吹得橫遮了半個江面。
山川也知道杜甫的悲憤難平,因此風雨大作,山谷齊鳴,奮發呼號,像是在替杜甫發泄心中的悲憤之情。
創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在南鄭,因公來到閬中,在游山時進謁了杜甫祠堂而賦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頭四句點題,狀城郭之景色優美,有如丹青。“虛堂”四句對應題目中“謁少陵祠堂”。“眉宇高寒照江水”,映襯了杜甫高峻的人格,同時將古今人物磨滅殆盡與杜子的“至今元不死”作對比,感嘆杜甫的聲名不朽,認為杜甫不僅文章流傳千古,而且他的忠義精神讓人思念嚮往,連山川草木都為之感動、悲傷,寫出了對杜甫的景仰之情。“山川”四句,陸游情感發生一定的變化。“客子迷”“壯士悲”,寫出了杜甫迷惘與悲苦的心理感受,同時這也是陸游自己的感受。杜詩以“詩史”傳世,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在陸游看來,杜甫的立言不朽固值得推崇,而其憂國憂民欲“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格理想更應該大書特書。最後四句以北風吹船、萬竅爭號的巨大聲音來表達杜甫死不瞑目的悲憤心情,語意更趨激烈。由前面的“迷”“悲”,到此處則變化為“憤”“怒”。詩的開頭四句與最後四句風景迥異,情緒性質也發生巨變,前面更多的是讚賞,到後來通過心靈溝通,幾乎是把杜甫與自己化為一體。
全詩既描繪出祠堂里供奉的杜甫“眉宇高寒照江水”“忠義凜凜令人思”的光輝形象,又表彰了這位愛國者“至今元不死”的思想和精神,結構謹嚴,次序井然,一氣貫注,充滿悲憤之情。
名家點評
清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傷今懷古,懷抱略同,愾焉寤嘆,如見其人,亦以寫其胸臆耳。
清
簡朝亮《讀書草堂明詩》:陸游務觀《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懷忠義也。此宋詩人之有感於唐詩人也。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祖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陸游是堅定的抗金派,因而在仕途上不斷道受頑固守舊派的污衊與打擊。中年後入蜀,任蜀帥范成大的參議官。雖未實現其破敵復國之心愿,但但中年時期的軍旅生活為他的詩詞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晚年後,陸游閒居山陰老家,臨終之時依然惦念國家的統一。其一生筆耕不輟,今有九千三百餘首詩詞傳世,輯為《劍南詩稿》,有文集(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