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西山見寶竹坡題名因書其後
- 作者:翁同龢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瓶廬詩稿》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西山見寶竹坡題名因書其後
袞袞中朝彥,何人第一流?
蒼茫萬言疏,悱惻五湖舟。
直諫吾終敬,長貧爾豈愁。
何時楓葉下,同醉萬山秋。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西山:北京西山,這裡指西山秘魔岩。寶竹坡:即愛新覺羅·寶廷(1840—1890),字竹坡,號偶齋,清宗室。同治進士,官至禮部侍郎。直言敢諫,直聲聞於天下,與翁同龢、陳寶琛、張佩綸四人號稱“四清流”。
⑶蒼茫:原意是曠遠無邊的樣子,這裡指上書次數多而格調高古。萬言疏:向皇帝呈上的萬言書。
⑷悱惻(fěi cè):深思纏綿。五湖舟:傳說春秋時范蠡助勾踐滅吳後,急流勇退,攜西施隱於五里湖(太湖內湖,今稱蠡湖)。此指寶廷光緒七年(1881)赴閩任學政,三年任滿歸時,途經浙江江山娶船家女為妾事,後寶廷因此事上書自劾去職。
⑸直諫(jiàn):直言規諫。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在眾多的朝廷俊彥之中,什麼人可算得上第一流?
你忠心浩茫敢上萬言疏,如今悽惻歸隱泛舟五湖。
直言敢諫我始終欽佩你,長年貧苦你豈為此憂愁?
何日我們能相聚楓葉下,舉杯醉飲同賞萬山之秋。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光緒十一年(1885)翁同龢游北京西山秘魔岩時。作者與所懷念的寶廷,都是維新運動時代頗有社會影響的人物。翁同龢支持康有為變法方針,又擔任光緒帝的老師,因而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視為眼中釘,維新開始時即被慈禧罷免,遣返江蘇常熟老家。寶廷同樣是以直諫聞名的朝中重臣,他娶船家女為妾本來不過是小事,但他卻以“途中買妾”罪名自劾去官,急流勇退,躲開維新前夕新舊雙方矛盾旋渦。作者游西山秘魔岩,見壁上有寶廷題名,聯想到寶廷當年直諫忠勇,懷念兩人多年友誼,愴然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懷念友人寶廷的詩。首聯直截了當,“袞袞中朝彥,何人第一流?”以設問句托出對寶廷的基本評價:在眾多朝廷大臣之中,寶廷是屬於第一流的。肯定的評價為下文的抑挫做好了鋪墊。
頷聯一頓,“蒼茫萬言疏,悱惻五湖舟”。五湖舟用越國范蠡滅吳後攜西施隱居太湖的典故。這一聯以強烈入世的“萬言疏”,與消沉出世的“五湖舟”相對,把一個從勇邁直諫的重臣,突然轉變成不問世事的隱士這種現象,直言敘說。至於為何有這樣的轉變,翁同龢沒有明言,只好由讀者去思索、補充了。這一聯是以寶廷自身前後的變化對比而成聯語的。
頸聯則重在作者與寶廷的對比,以雙方心境的異同,牽連入聯。“直諫吾終敬,長貧爾豈愁。”翁同龢始終敬重的是寶廷勇於議論國事的品質,寶廷自劾去官後,也並不因失去官俸、生活貧困而愁眉苦臉。這一句實際並非說寶廷不窮困,而是說寶廷心胸高邁,根本不去顧及貧富變化的事。上下兩句相關,主要指寶廷去官前後,心中關心國家大事,勇於議論進諫。人雖離開朝廷,直諫之風仍留朝中。
尾聯以見題名之事系兩人之情,“何時楓葉下,同醉萬山秋”。西山的秋楓,紅染峰巒,為自然界的壯觀。翁同龢盼望著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楓紅萬山的時節,能與寶廷共醉。以秋日的清廓高爽,暗喻二人心胸的高遠廣闊;以楓葉的紅蓋四野,暗喻事業的如火如荼。字裡行間仍然有一股豪邁之氣。
翁同龢寫這首詩時,百日維新還沒有開始。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活動,得到翁同龢的支持,翁同龢自己也準備在未來政治變化中一展身手。所以,全詩寫得蒼涼豪邁,以振作之情總攬時局。不過,維新運動未開始,直聲聞天下的“四清流”紛紛去位,昭示著這場改革運動從一開始就有陰暗的背景,所以此詩也有點蒼涼悲壯的意味。
名家點評
成都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吳明賢《近現代詩詞》:這首詩骨力清勁,風格高古,豪邁中略帶蒼涼悲壯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