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夏

游夏

游夏,漢語辭彙。

拼音: yóu xià

釋義:子游 ( 言偃 )與子夏 ( 卜商 )的並稱。兩人均為孔子學生,長與文學。見《論語·先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故並稱“游夏
  • 國籍:東周
  • 職業:孔子學生
  • 代表作品:《詩序》,《論語》,《毛詩》,《易傳》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游夏”簡介,產生文學時期,

詞目

游夏

拼音

yóu xià

引證解釋

子游(言偃)與子夏(卜商)的並稱。兩人均為孔子學生,長與文學。見《論語·先進》。
三國 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於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
晉 陶潛 《卿大夫孝傳贊·孔子》:“ 游 夏 之徒,常咨稟焉。”
張說《贈吏部尚書蕭公神道碑》:“四科得游夏之門,六藝取鐘王之雋。”
章炳麟《國故論衡·原儒》:“晚有古文家出,實事求是,徵於文不徵於獻,諸在口說,雖游夏猶黜之。”

“游夏”簡介

孔於學生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故並稱“游夏,衛人”《論語·先》:“文學子游、子夏。”《後漢書·郎??傳》“通游夏之藝,履顏閔之仁。”相傳子夏是孔子學生中著作傳世最多的一個,子游則未發現作品流布。游夏並稱,只是指他們二人同是被孔子重視的學生,也說明他們都對文學有造詣。但先秦時的文學,是廣義上的文字之學,與今天所說的文學有嚴格區別。但子夏撰《詩序》,已經是比較完整的文學理論了。游夏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史記》說他比孔子少四十四歲,推算其生年當在周敬王十三年。受業於孔子,時在孔子自衛返魯之後。仕魯為莒父宰。孔子投歿後,居河西,為教授。魏文侯曾師事之。相傳《論語》為子夏仲弓合撰;《毛詩》傳自子夏,《易傳》一卷,亦為子夏所撰。漢徐防則說:“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南北朝梁蕭統編《文選》,以《詩序》入選。本篇闡說了詩歌的特徵、內容、分類、表現方法和社會作用,為先秦儒家詩論的總結。歷來文學家都視此為千古不刊之淪。言偃,字子游,與子夏並列入文學科。《史記》說他“少孔子四十五歲”,據此推算,當生於周敬王十四年。孔子自衛返魯後,子游從而學,後仕魯為武城宰。有人以其為《論語》的撰人之一。
游夏游夏

產生文學時期

先秦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