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辦事處駐地東2公里、文武港東側,東臨黃海,南鄰峰山西社區,西鄰港西社區。2004年,社區900戶,2617人,居民以劉姓為主,占總人口的90%,還有張、王、周、於、董、杜、閆等姓氏港東社區總面積2.7平方公里,境內有兔子島、馬兒島、獅子島、女兒島、長門岩、小管島等島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港東社區
- 所屬地區:青島市
- 地理位置: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辦事處
- 面積:2.7平方公里
- 人口:2617人
歷史沿革,社區特色,經濟狀況,社會事業,
歷史沿革
《莊氏族譜》載:莊氏祖一世於明朝初年自滇南遷現李滄區十梅庵卜居。莊氏七氏從十梅 庵遷此,因村建在膠洲灣東岸的港溝之東,故名港東。
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檔案嶗政發[2004]231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黃泥崖等34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村改居”稱港東社區。
。
社區特色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10日至18日十餘天內,日寇每天都派數架蜻蜓式飛機在峰山西社區南、社區東海面上作低空偵察,間或有艦艇在海上游弋配合。守衛在該社區的德軍恐慌不安,每日不斷地派出騎兵小分隊,從該社區南海邊上巡邏瞭望,有時還向海上的艦艇開槍射擊,引致雙方炮火互轟,使這裡的生靈殘遭塗炭。後日軍從嶗山仰口灣登入與德軍爭奪青島,該社區淪為戰場,房屋、財產被燒毀,莊稼全部爛在地里,住房養上了戰馬,日本兵到處姦淫搶劫。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社區居民做出貢獻。
1944年1月,嶗東區武裝自衛團擴充為兩個中隊,該社區居民於長青任一中隊隊長,有團丁100餘人,土造步槍26支,手槍3支,手榴彈100多枚,開展抗日鬥爭。
1944年5月,該社區漁民劉端祥在海陽縣“大埠圈”捕魚期間,由海陽縣海市委員會中共黨員冷作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社區歷史上第一個中共黨員;隨後入黨的還有其他漁民,並成立了黨小組,劉端祥任組長,開展了抗日救國活動。該社區漁民還多次從海上向解放區販運緊缺物資。
1949年解放全中國時,該社區曾有漁船隨解放軍南下支援作戰。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港東社區是原嶗山縣漁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1963年社區建起從石灣橋至文武港的攔海大壩,圍海造田300餘畝,並分別在南埠頂下、社區東和野雞山下修平塘,實現三級提水,可澆地600餘畝。1966年,社區被評為山東省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
1973年高棉首相曾來該社區參觀訪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郝建秀、山東省省長白如冰也到此視察,當時人民日報、新華社向全國報導了社區圍海造田的先進事跡。
1976年,社區在青島黃海水產研究所科技人員指導下,進行刺參人工養殖研究, 1980年榮獲山東省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經濟狀況
港東社區的經濟原以漁業為主,從事近海和遠洋捕撈;農業為副,主要出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等,工副業以機件加工為主。改革開放以來,社區建起了文武港冷藏廠、文武港橡膠有限公司、青島特種膠帶有限公司、青島建豪水產食品有限公司、青島東寶宏業橡塑有限公司、青島東港五金製品有限公司、青島海豐園水產冷藏廠、青島鋼鋸架廠、青島東盛塑膠廠、青島海珍品試驗廠、港東養殖公司、港東船廠、港東漁需服務公司等企業。自1996年始,這些企業陸續進行了改制。2000年在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引進日本對蝦等新品種,蝦池綜合利用平均畝效益可達8000元以上。社區居民充分利用現有的海域發展海珍品養殖,在馬兒島、兔子島、獅子島、女兒島及沿海灘涂養殖了海參、鮑魚、石花菜等並進行加工,同時遠洋捕撈船用冰也由本社區冷藏廠供給,實現了捕撈、養殖、冷藏、加工一條龍,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1995年,社區被評為山東省水產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獲青島市漁業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海爾集團在社區野雞山東邊的海岸上建立了占地面積300畝的海爾培訓國際中心。原社區黨支部書記劉端榮曾當選過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山東省人大代表,省勞動模範。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21700萬元,人均5800元。
社會事業
1998年,社區居民踴躍捐款,投資380萬元翻新了原港東國小校舍,建起了占地27畝,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的三層教學樓,該校2001年被評為青島市規範化學校。在社區西河下游600米處修建漫水壩,形成人工湖,發展海上划船、釣魚等旅遊項目。對孤寡孤獨老人實行“五保 ”,自1985年始共為居民代付各類款項近400萬元。1992年為居民辦理社會養老保險,2004年社會養老保 險和醫療保險投保人數為832人和1072人,投保率分別為100%和98.7%。社區被評為青島市“文明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