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上游西秦嶺地區層狀地貌與青藏高原隆升研究

《渭河上游西秦嶺地區層狀地貌與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是依託蘭州大學,由張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渭河上游西秦嶺地區層狀地貌與青藏高原隆升研究
  • 依託單位:蘭州大學
  • 項目負責人:張軍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渭河上游西秦嶺地區發育了幾級典型的層狀地貌面,它直接記錄了青藏高原構造活動時間和隆升幅度。該項目擬在野外實地測量和室內分析基礎上,採用多種測年方法、3S技術與環境代用指標(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等),對本區發育較好的夷平面和剝蝕面年代及其相關沉積進行研究,獲取層狀地貌面的可靠發育年代、級數、高度、分布和風化殼形成環境等重要信息。並通過與其他區域層狀地貌面的綜合對比研究,揭示具有廣泛影響的高原強烈隆升事件,探討西秦嶺地區地貌發育過程、青藏高原隆升和氣候變化之間的內在相互聯繫。

結題摘要

地貌演化過程中發育形成的層狀地貌面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的可靠載體,其中夷平面的時代、高度和性質被國際上認為是判斷抬升幅度的重要證據。本項目選取了渭河上游西秦嶺地區典型的層狀地貌面為研究對象,採取野外實地勘測、室內地貌面空間提取、實驗測試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獲取層狀地貌面空間分布、發育和演化等重要信息;通過與臨近的盆地相關沉積記錄和其他區域層狀地貌的對比分析,揭示本區與層狀地貌形成相關聯的高原隆升事件及其與古氣候之間的相互聯繫,取得了以下基本認識:(1)發現在研究區的武都北部池壩、岷縣閭井、漳縣南部回溝門、臨潭縣東部柏林鄉和武山東南的三縣梁、北部的華家嶺等地區保存有較大面積層狀地貌遺存。(2)經野外和室內工作相互驗證分析得出,本區地形在垂向上主要呈現出兩級夷平面(山頂面和主夷平面)和一級剝蝕面的層狀地貌特徵,主要分布在3000-3300 m、2600-2800 m和2000-2300 m左右的高程。(3)通過年代學方面的研究認為,山頂面主要發育於25-22 Ma之前,主夷平面形成時代應在22-19 Ma至8-4 Ma之間,剝蝕面可能形成於1.4 Ma之前。(4)盆地相關沉積記錄與風化殼信息研究表明,研究區在17.1-3.6 Ma氣候比較適宜,有利於主夷平面形成和發育,到了3.6 Ma左右的上新世晚期,高原強烈隆升才最終才導致主夷平面解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