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震學科地震預報方法和技術

測震學科的主要方法是地震活動性分析。地震活動性分析就是通過分析一定震級區間地震時間、空間的分布特徵,探討其物理含義,進而對地震發生的規律進行科學總結。通過地震活動性研究,可對地殼介質非均勻性和運動形態有巨觀的了解和總體把握,因此可服務於地震預測和地球動力過程等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測震學科地震預報方法和技術
  • 級別:Ms≥5級
  • 方法:根據序列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判斷
  • 性質:規律進行科學總結
趨勢預報,圖象預報,

趨勢預報

當一次Ms≥5級的破壞性地震或一群有感的中小地震發生後,震區的政府領導與人民民眾最為關心的就是今後的地震趨勢,尤其是其後是否還會有較大餘震或更大的破壞性地震發生。由於孕震條件和震源體的物理狀態不同,所發生的地震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徵,分屬於不同的類型。因此對地震序列作分類研究和根據序列特徵對震型做出判別,對於預測地震趨勢有重要意義。從目前做出趨勢判斷的技術上來說,根據序列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判斷比較起來還是最為可靠的一種方法。
通常稱在時間上很集中,在地點上處於同一震源體內在同一孕震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地震為一個地震序列。國內外的地震學者對地震序列的類型及其特徵做過許多有益的工作。吳開統曾在1971年對自1950年至1970年期間發生在我國大陸地區的60次6.0級以上地震的序列進行研究,根據它們的能量釋放規律和序列活動的特點提出了劃分序列的三個基本類型(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並研究了它們在地震預報中的套用問題。以後,周惠蘭等在此基礎上對1960年至1975年間發生在我國大陸的51個4.5級以上的地震序列,依據序列中最大地震的地震波能量在全序列地震波總能量中所作的百分比、序列中最大強震與次大地震的震級差以及第一個強震的地震波能量與其後的地震波總能量之比這三個參數對震型作了劃分,並探討了對序列類型做出早期判斷的方法。

圖象預報

地震活動圖象是指所研究區域內地震活動的時、空、強分布方式。大量研究發現,在強震孕育過程中,周圍區域的中小地震活動常會有別於正常情況而出現某種規則的異常展布,如孕震空區、異常地震條帶、地震活動增強或平靜、大小地震數目比例失調等。地震活動圖象的分析就是以地震目錄為基本資料尋找震前具有前兆意義的地震活動圖象。由於此類方法使用資料可靠、研究最為深入、同時尤其在中期預報中效果較好,因此地震活動圖象方法是目前中期地震預報中的最主要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