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景台

測景台

測景台是測量出日影,驗證時令季節和計年的儀器。就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姬旦在這裡研究天文的圭和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測景台
  • 地理位置嵩山之南十多公里處
  • 始建時間: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姬旦
  • 種類:計時器
簡介,歷史,

簡介

這個台建在嵩山之南十多公里處,離禹都陽城遺址一公里多。台分兩部分,一部分周公測景台,這個台用青石製作,有台座、石柱兩部分。石柱為“”,台座為“”,石表南面刻:“周公測景台”五字。《周禮》載測景台、周跡也。“土圭之法,測土深,日景以求地中”。土圭系泥土製作,與表成直留,日中測量日景。測景台因系文王的次子周公姬旦營東都洛陽時在這裡開始研究的,所以這個台的後面建有“周公廟”、內祀周公。這裡距東經113.55度,北緯34.40度,當時正是地中。<歷史上的天文學家、曆法家都在這裡作過研究,制定了實用的農用曆法

歷史

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認為嵩山是天室,並在此祭天。成王繼位後,攝政的周公遵照武王的遺囑營建新都洛邑。在占卜盛行的時代,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 “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萬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輿論,一方面打著制訂曆法、發展農業生產的旗號,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他在全國 設定了五處觀測點,以潁川陽城為中表,開始築土圭、立木表,測量日影。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測量,周公把測量的數據一一記錄下來,發現了日影有一個由 長到短再由短變長的周期,並根據每天日中日影的變化找出了季節的變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長、夏天日影短的規律。於是,他就把一個周期稱為一年,並把日影最長 的那一天定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把長短變化中的兩次等分點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這樣根據四季變化指導農業生產就有據可依。
測景台
古時,因為科技落後,生產力不發達,認識水平低下,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認為地球南北長三萬里。與八尺表測量出來的日影長對照,認定“影長一寸,地差千 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發現登封陽城夏至時表影長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點上,於是就認定這裡為天地、宇宙的 中心。正因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陽城僅一百多里的洛邑觀察地形,隨後親往洛邑營建都城。周公證得陽城為天地之中,於是中原地區被稱為中國,豫州 被稱為中州,華夏民族被稱為中華。中國、中華、中州、中原、中嶽、中土、中央、中天等詞語中的“中”字都由此而來。連河南方言也不說“好不好”、“行不 行”,而說“中不中”。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奉命“考前代諸家曆法,改撰新曆”,再次組織了一次空前的天文測量,他仍以登封陽城為中心觀測點,並根據實 地測量結果,編成了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的《大衍曆》。他的下屬南宮說為保存周公測影的舊制,遂把周公時期的土圭木表更改為石圭石表,並刻上“周公測景台” 五個大字。
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任用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王恂等人進行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以改進、修訂曆法,這就是著名的“四海測驗”。改歷之初, 郭守敬就敏銳地首先提出實際觀測是治歷之本的原則,他說:“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所以他集中精力研製新的天文觀測儀器,在簡要實用的原 則指導下,他先後創製了簡儀、高表、仰儀、景符等十八種天文儀器,而簡儀和高表是最重要的兩種儀器。而觀星台實際就是郭守敬創建改進的高表。為了制訂出更 加精準的曆法,郭守敬向忽必烈進諫說:“唐朝開元年間,一行和尚曾命令南宮說到天下十三個地區實地觀測,而今天國家的疆域比唐時尤為廣大,更需要到邊遠的 地方進行測驗。不然,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可以先南北立表,取直測影。”英明的忽必烈批准了他的建議,於至元十六 年(1279年),設十四路監候官,分幾路出發到全國各地進行天文觀測。據記載,登封陽城就是這次四海測驗活動中的一個觀測所,並且是當時全國的中心觀測 站。至元十六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開始,歷經河南,轉抵南海,行程數千里,親自掌握這一路的測驗,曾親自在登封陽城主持觀測,得出了陽城“北極出地 三十四度太弱”的結論。今天的登封觀星台北京觀象台是郭守敬創建的兩所永久性高表。登封觀星台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台,也是“四海 測驗”中二十七座觀測站迄今仍然保存於世的唯一一處。觀星台不僅是我國現存最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遺址之一。觀星台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它是世界上沿用最久、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天文建築之一,是我國歷史上天文科學發展高峰的佐證,也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觀星台。
測景台
郭守敬通過在觀星台的實地觀測,掌握了地球運轉的規律,並準確地測出二十四節氣,特別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準確時間,於至元十七年(1280年)編 制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該曆法的一個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天,合今天的365.2422天即365天5小時49分12秒,同 現代科學測定的回歸年長度365天5小時48分6秒相比,一年僅長0.0003日即26秒,而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曆相比一秒不差,但卻比它早了三 百多年。《授時曆》編成後,元世祖忽必烈根據《尚書》中“敬授民時”一句定名為《授時曆》。《授時曆》使用長達364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施行時間最長的 曆法。後來元朝皇帝還下詔書把《授時曆》賜給高麗(今朝鮮)、日本、安南(今越南)等國家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