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榮橋

渠榮橋

渠榮橋,位於國道322線扶綏縣東門鎮渠榮村段。昔日,它承擔著我國支援緬甸抗日、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以及對越自衛還擊等戰役的兵員和軍火運輸重任,功不可沒,應載入史冊。今天,它是我國與東協國家貿易往來陸路通道的一座重要橋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渠榮橋
  • 前身:枯檀船渡
  • 特點:橫跨國道322線的渠榮河
  • 作用:我國與東協國家貿易往來陸路通道
歷史前身,建築由來,施工重建,

歷史前身

枯檀船渡
渠榮橋是因橫跨國道322線的渠榮河建築而得名的,其前身是渠榮河下游中斷的枯檀水上船渡。
渠榮河,匯集舊城和馱達兩支河流來水和十萬大山余脈湧泉,水源充足,兩岸百多米相距,常年不涸,曾是桂南公路交通要道的最大障礙。所以早在清朝嘉慶17年(公元1912年),忠州府(今東門鎮舊城)接到南寧官府一紙公函,責令在渠榮河中段的枯檀人飲碼頭處興建船渡(古碑今仍存),以利於南寧、忠州兩官府事務間往來。由於路程長,又沒有正規的路,進入忠州轄區,全是山谷深,羊腸鄉道,晨曦或傍晚,時有貓頭鷹啼烏鴉叫,甚為恐怖。加之村疏路遙,匪盜出沒,攔路劫案不斷,匆匆過客憂心忡忡,但該船渡仍用了幾十年之久。

建築由來

民怨的抗訴,引起了官府的重視,決定改變行程線路,更移渡河位置,在渠榮村人飲碼頭處興建渠榮舊橋,大大減少了攔路搶劫案件的發生。
光緒中期(公元1892年),為了避開路線過多在山巒深谷中穿行,官府取消了枯檀船渡,並將進入忠州轄區後的原線路,向左邊移線1.5公里再擇“捷徑”。由於路線變了,過河的問題也隨著改變,官府隨即將枯檀船渡往上游三百米處的渠榮屯人飲碼頭處擇點定橋位,採用打樁鋪木架排構成過河橋。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邕(南寧)龍(龍州)四級公路已成雛形,官府又撥款在木架橋旁邊建成了一座三柱拱橋。民國31年(公元1942年),日本侵略桂南地區,渠榮橋成了南寧至鎮南關(今為友誼關)便於日寇運送兵員與軍火的重要交通橋樑,他們為了保護橋樑的安全,派重兵駐紮渠榮屯,不僅在兩邊橋頭設有崗哨,還在鄰村的枯檀、舊雙均、渠午等屯安置護橋後備部隊。為了切斷日寇運輸咽喉,我游擊隊秘密與當地民眾在距離渠榮橋兩頭分別1.5公里與2.5公里處,挖大坑切斷路面,阻止車輛運輸。可是,日寇又大抓民工,在深坑邊另闢彎路,讓車輛拐彎行駛。在上思十萬大山中的我軍游擊隊,在天高夜黑的一個晚上,派來一支兵力偷襲守橋崗哨,在強攻駐紮渠榮屯中的日寇同時,又炸斷了橋中央的兩節橋面。日寇眼見渠榮橋報廢,影響了他們的作戰計畫,派兵進山搜抓大批民工,強行拆民房,搬走橫條、門板,在渠榮人飲碼頭處,架起了一座臨時浮橋,以應付過河的運輸急用……

施工重建

1952年,綏淥縣(今為扶綏)政府積極向上級反映,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首先撥來白米,請當地農民填土夯實以前挖的兩個深坑,並派來建橋專家在原炸斷橋樑處重新施工。經過年余時間的緊張施工,終於竣工交付使用。渠榮橋是國道322線的交通要橋,新中國成立後都為我國援越抗法、支援緬甸抗日、援越抗美的兵員和軍火運輸貢獻了力量。由於橋兩頭公路陡坡大、拐彎急,安全隱患頗多。
2011年,國家將國道322線改建為二級公路。為了排除隱患,在南寧進入渠榮橋的那頭公路,不僅拉直擴寬,而且對高坡處進行降坡。隨著路線的改動,加之原來的渠榮橋光榮“退休”,2011年11月,政府再次把橋位移至渠榮屯人飲碼頭處,重新設計施工,投資興建一座新的渠榮橋。該橋為四大柱拱橋,跨度百多米,現橋奠基牢固,橋面的鋪設和欄桿的配套正在緊張進行中,預計2013年3月可竣工投入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