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鳳凰舞

渝水鳳凰舞,中國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傳統舞蹈,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渝水鳳凰舞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起源時間:明初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鳳凰舞(又名鳳凰戲牡)是渝水區城北街道辦事處(原沙土鄉)夏家村萬姓祖傳的民間燈舞。該舞原系宮廷燈舞,起源於明初,明崇禎年間傳入萬家,距今約三百餘年。據《新余縣誌》和萬姓家族古譜記載,明朝進士、翰林院編修兼兵科給事中萬發祥回鄉省親時,經皇帝恩準,將鳳凰舞全套人馬(舞者、樂隊、道具)帶回家鄉——夏家村表演,並將該燈舞表演要領、樂隊演奏技巧和道具製作技術傳授本族萬姓青年,因此,人們又稱“鳳凰舞”為“萬家鳳”,鳳凰舞傳入萬家後,經過藝人的不斷加工演變,如今已發展成龍鳳呈祥的龍鳳燈舞。

歷史淵源

鳳凰舞原系宮廷燈舞,起源於明初,崇禎年間傳入萬家,距今約三百餘年。據《新余縣誌》以及萬姓族譜記載,明朝進士、翰林院編修兼兵科給事中萬發祥(萬發祥,名養正,字行年,萬曆二十九年(1602)生,崇禎丙戊(1648)殉難。著有《烈憨遺文》、《思原略編》)回鄉省親時,經皇帝恩準,將鳳凰舞全套人馬(舞者、樂隊、道具)帶回家鄉—夏家村表演,並將該燈舞表演要領、樂隊演奏技巧和道具製作技術傳授本族萬姓青年,因此,人們又稱“鳳凰舞”為“萬家鳳”,鳳凰舞傳入萬家後,經過藝人的不斷加工,已發展成龍鳳呈祥的龍鳳燈舞。
前清秀才黃韻堂(1873—1945)則記載了《鳳凰舞》的故事來源:相傳明朝宮廷御園草木繁茂,百花爭艷,牡丹怒放。一個夏夜,皓月當空,萬籟俱靜。一對鳳凰飛臨御園,見牡丹盛開,嬌艷欲滴,欣喜萬分,便悄悄潛入園中,戲耍牡丹。它們時而棲於花枝、切切私語;時而點頭翹尾、相互追逐;時而戲耍牡丹、輕吻花蕾;時而上下翻飛、競相展妍。鳳凰戲牡的情景被偶爾路過宮女見到,隨即報於皇后。皇后好奇,隨宮女悄悄來到御園,見鳳凰戲牡絕妙之景致,驚喜萬分,情不自禁,失聲叫好,鳳凰被驚,齊鳴展翅,飛離御園。皇后命宮中藝人將其所見編成舞蹈,並要求精心製作鳳凰道具,嚴格訓練舞鳳藝人,配以優雅音樂,採用民樂伴奏,表演時做到人鳳合一、逼真動人。吉祥喜慶的宮廷燈舞《鳳凰舞》就這樣誕生了。《鳳凰舞》初次表演就深受皇帝和百官喜愛。因此,朝廷每逢重大節日和重要慶典,都可以看到《鳳凰戲牡》的精彩表演。

基本內容

表演時,首先由兩名青年演員手持書有讚頌萬氏家族對聯的彩門(上聯為“萬民歡騰鑼鼓齊鳴催龍飛”,下聯書有“家族鼎盛笙簫競吹伴鳳舞”,橫批是“萬家燈彩”),在喜慶熱烈的鑼鼓聲中隆重登場,繞場一周后立於後場,此即“亮彩門”。
緊接著兩名男孩手持一對書有“萬”字的大紅燈籠,和著喜慶的樂曲,從彩門中款款走來,繞場一周后立於兩側,此即“掛燈籠”。
隨後舞龍開始,青龍黃龍在激烈的鑼鼓聲中盡情“遨遊”,巧妙“穿花”,龍頭忽而騰空而起,忽而居高俯衝,龍身翻滾,龍尾飛揚,舞者轉體跳躍靈活自如,舞步快慢交替井然有序,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表演完成後,青龍黃龍陳列場地兩側,此即“舞龍燈”。
此時,鑼鼓停,音樂起,四對金童玉女手持花燈、蝙蝠燈,從彩門中走來,他們繞場一周后立於場地四角。
接著,兩名演員抬著一盆絢麗多姿的大紅牡丹置於場地中央,隨後精彩絕倫的鳳凰舞閃亮登場。
在優雅抒情的音樂聲中,由六位鳳舞演員操縱的一對五彩斑斕的鳳凰從遠處徐徐飛來。在花叢中,它們一會兒比翼雙飛,一會兒側旋對飛;一會兒輕啄花木,一會兒展翅競妍,形態悠然自得,神態栩栩如生,此謂之“游四門”。
不一會兒,鳳凰飛臨鮮紅的牡丹,欣喜萬分,圍著牡丹一會兒側飛、一會兒對飛;一會兒用腳撫摸花瓣,一會兒張嘴輕吻花蕾,那徘徊留戀、依依不捨的形態,栩栩如生,真切動人,此謂之“探牡”。突然,鳳凰欣喜若狂,高高飛起,圍著牡丹左右盤旋、上下翻飛,這叫“竄四門”。此節是全舞之高潮,鳳凰飛翔動作迅速靈敏,戲牡場面激揚熱烈,令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正當鳳凰戲牡眼花繚亂之際,突然,鳳凰好似受了驚嚇一般,昂首長鳴,戀戀不捨地雙雙飛去。

基本特徵

《鳳凰舞》的表演步法要求較嚴,“圓場步”是龍套演員的主要步法,要求步子整齊細密、輕巧優美;“漫步”是舞鳳者的步法之一,要求步履輕盈,動作優雅,與鳳凰“遊園”飛行動作融為一體。“快步”主要用於鳳凰激烈翻飛動作,步點的高低快慢完全取決於鳳凰的飛行激烈程度。六位舞鳳表演者靈敏的步法、嫻熟的技藝、默契的配合,將《鳳凰舞》中“鳳游”、“探花”、“戲牡”等棲息、遨遊、側飛、對飛、翻飛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瀕危狀況

由於夏家村萬家地處城區,青壯年大多在城裡忙事業,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高,有些已相繼去世,又由於受技藝不外傳祖訓制約等種種原因,鳳凰舞自1986年錄像並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至九十年代初,近20年來,從沒有表演過,瀕臨失傳危機。

保護措施

2008年,在渝水區委、渝水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經過文化部門的多次努力,才動員傳承藝人萬發瑞、萬水生將燈舞的道具製作、表演技藝傳授給本族年輕人,鳳凰舞這一古老珍貴的民間燈舞才得以重放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