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十條

房產新政“國十條”公布後,出台的重慶細則《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被稱為重慶版的“渝十條”。

新政要求,實踐形式,

新政要求

建設3000萬平方米公租房,解決50多萬戶中低收入民眾住房困難。住房是當前頭等民生大事。建立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並舉的“雙軌制”住房體系,實現城鎮住房“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約束”。三年建成3000萬平方米公租房,加上近幾年舊城區改造中的危舊房、“城中村”、棚戶區等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性安置房,力爭解決占城鎮人口30%的中低收入民眾住房難問題。所有公租房必須交通便利、設施完善、功能配套,房屋環境和質量不低於普通商品房。城鎮住房困難家庭、進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外地來渝工作人員,只要有穩定收入,都可申請租住;租金一律控制在同類地段、同等品質商品房租金的60%以內。促進商品房市場健康發展,從政策上鼓勵和引導民眾自住性購房,抑制投機性炒房和豪宅,綜合運用規劃約束、土地供給、信貸稅收等手段,控制房價過快上漲。
實施萬元增收工程,使“兩翼”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以深化林權改革為動力,念好“山”字經,支持“兩翼”農戶發展林果、林下養殖、林業種植、森林旅遊等特色產業。政府籌資100億元投入萬元增收工程,推動農村金融創新,引導和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種苗,派1萬名農技人員下鄉從事技術服務,建成100個農產品交易市場和1000個輻射全國的銷售網點,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力爭“兩翼”農林總產值達1000億元,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收入由1.5萬元增加到2.5萬元以上。“兩翼”以外區縣要結合自身特點推進農戶增收。大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建成1500個集中、寬敞、舒適、方便的“農民新村”,改造農村危舊房30萬戶,新建巴渝新居15萬戶。打造100個特色鮮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城鎮。新建和改造集鎮自來水廠300座,解決600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繼續給予31個遠郊區縣城每年3000萬元專項支持,加快配齊學校、圖書館、影劇院、體育館、商業街等“幾大件”,全部具備區域性小中心功能。率先實行相對扶貧標準,對低於農民人均純收入30%的農村人口進行動態扶貧開發。完成1000個村整村脫貧,易地搬遷38萬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人口。
森林覆蓋率達到40%,城區綠化率達到35%,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按照國家中心城市定位,打造西部最優的人居環境。大搞荒山綠化,推進城市增綠,營造良好生態,新增造林1200萬畝;新增城市綠地6320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2平方米;主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1天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85%、70%以上,讓市民呼吸清新空氣,喝上乾淨水。全面完成主城區1200萬平方米危舊房、“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今明兩年綜合整治老舊居住區1.2億平方米,改造主城幹道31條,打造一批民眾喜愛的特色風貌街區。嚴格控制城市建築密度、高度,新建一批大中型廣場、公園和文化體育設施,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閒娛樂場所。著力解決如廁難、過街難、停車難問題。新增軌道交通營運里程120公里,完善換乘系統和公交線網,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市民出行便捷性。
在重慶中國小、幼稚園配備校警,建成500個交巡警平台。平安是民生之要、百姓之福。建立校園安保支(大)隊、校園民警、保衛幹部、保全人員、護校隊“五位一體”的校園安全新型警務體制。重慶70%以上中國小、幼稚園至少“一校一警”,規模小、人數少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多校一警”全覆蓋;每校配備1名保衛幹部、2名以上專職保全。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建成500個交巡警平台,配備1.3萬名交巡警;安裝50萬個公共視頻,監控治安重點部位;在重慶社區和公共場所設立5000個陽光警務查詢監督終端,方便民眾報警和監督辦案。繼續開展“打黑除惡”,依法保持對各類犯罪的高壓打擊態勢。加快建設雷鋒式警察隊伍,推動警風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使重慶公安民警成為民眾的貼心人。
提前實現重慶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使300多萬農村老人老有所養。構建全覆蓋、保基本、能轉移、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2011年底前,農村養老保險擴展到重慶40個區縣,農民參保率達到80%以上,確保重慶農村所有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領到不少於80元的養老保險金。城鄉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建立臨時救助專項資金,完善救災體系。加快區縣社會福利中心、區域性兒童福利院、鄉鎮社區托老機構和殘疾人托養所建設,確保老有所養、災有所濟、孤有所靠、殘有所助。
培養照顧好130萬農村留守兒童,解除外出務工民眾後顧之憂。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多方聯動,切實解決好農民外出務工帶來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新增農村寄宿制學校400所,建立針對留守兒童特點的培養模式,採取代理家長、親情室、託管中心等措施,讓重慶留守兒童健康茁壯成長。新建115所中國小,基本解決城鎮學校“大班額”和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逐步推廣學生飲用奶(雞蛋)計畫,為非寄宿貧困生提供“愛心午餐”,不斷改善青少年營養狀況。完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行中職免費教育。保持財政性教育投入占重慶生產總值的4%,重慶中國小標準化達到60%,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以解決農民工戶口為突破,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解決在城鎮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200多萬農民工及其家屬、40萬失地農民和70萬農村籍大中專學生的戶口問題,形成科學有序的人口城鎮化機制,力爭到2020年重慶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建立轉戶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彈性退出機制,以合理的過渡期保障合法權益。建立農村土地權益置換城鎮公共服務的有效機制,確保農民進城落戶後同等享有城鎮居民住房、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
8.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讓民眾看病方便、治病便宜。改擴建150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實現“一鎮一院”、“一社區一中心”。建設13所區縣三甲醫院,改造升級23所區縣醫院,全面提升縣級醫療服務水平,讓農村疑難雜症能夠就近醫治。對5.5萬名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醫務人員實行績效工資,鼓勵醫療衛生人才紮根基層。辦好藥品交易所,抑制藥價虛高,在鄉鎮社區公立衛生機構、村衛生室實行基本藥物零利潤銷售;加快實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醫保報銷比例分別逐步提高到70%、50%以上,降低民眾醫療費用負擔。以婦女兒童和農村衛生為重點,實施孕產婦保健、兒童計畫免疫、傳染病防治等20項基本公共衛生免費服務,使民眾少生病。
發展6萬戶微型企業,新增30萬就業崗位。創業是發展之源、富民之要。在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鼓勵支持微型企業發展,以創業帶動就業。重點支持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農轉非”人員、三峽庫區移民、殘疾人、城鄉退役士兵、文化創意人員、信息技術人員等群體自主創業,力爭新增微型企業6萬戶。市財政每年出資3億元,按企業註冊資本的30%-50%給予補助,並通過稅收返還、融資擔保、規費減免等措施扶持創業,讓民眾有活乾、有錢賺。

實踐形式

深入開展“三進三同”、“結窮親”、“大下訪”,深化“三項制度”,傾聽民眾心聲、解決民眾困難。推動“三項活動”和“三項制度”常態化,並不斷創新實踐形式。區縣黨政領導幹部每人每年下訪12次以上,及時化解本地區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研究解決信訪問題,確保民眾訴求有人聽、難題有人解、利益有人維護,兩年內基本消化現有信訪積案;建立重大事項決策風險評估機制,減少新的矛盾產生。各級機關幹部每年至少7天、新招錄公務員和新提任領導幹部至少30天“三進三同”。“結窮親”實現機關全覆蓋、幹部全部參與,與農村50萬貧困戶全都結對,結對幹部每年深入“窮親”家不少於2次。村和社區黨組織要把落實“三項制度”作為剛性職責和看家本領,嚴格督促考核,做到接待服務全天候、入戶走訪全覆蓋、辦理反饋全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