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量增長目標下的土地利用規劃支撐技術研究

《減量增長目標下的土地利用規劃支撐技術研究》是由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羅平,郭仁忠,羅罡輝,姜仁榮,羅婷文,錢競,王偉璽,彭雲飛,徐雅莉,岳雋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減量增長目標下的土地利用規劃支撐技術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羅平,郭仁忠,羅罡輝,姜仁榮,羅婷文,錢競,王偉璽,彭雲飛,徐雅莉,岳雋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20041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2-29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立項背景:過去30年深圳通過充足的土地供應,維持了城市高速發展,從一個小漁村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但傳統土地利用模式顯然難以為繼:(1)剩餘可建設用地按以往用地速度3-5年內即將消耗殆盡;(2)城市發展轉型仍需大量的、成片的、優質的土地空間;(3)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急需最佳化調整。作為高度城市化地區,深圳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必然是今後我國大多數城市將要面臨的問題。自2004年以來,適逢國家開展新一輪土地總規修編工作,深圳市相繼啟動了土地總規的前期研究、規劃大綱、土地利用預警、資源承載力等課題研究,試圖從規劃的理念、技術和平台方面研究出破解高度城市化地區土地可持續利用壓力的系統的規劃解決方案,以指導土地管理實踐。 研究目標:在規劃理念上,構建以建設用地減量增長目標為核心的新型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在技術方法上,形成數位技術支撐下的預警評價、預測仿真、生態最佳化、線上協同等規劃技術體系;在工程套用上,開發深圳市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管理輔助支持系統。 創新成果: (1)建設用地減量增長目標下的土地利用模式。其內涵是逐年減少新增建設用地,逐年增加城市更新改造用地,開展建設用地清退,規劃期末實現建設用地“微增長”,規劃遠景期實現“零增長”。 (2)減量增長規劃的基礎分析技術——基於空間預警和承載力測算模型的土地利用評價技術。區別於傳統土地資源評價思路,綜合運用地理信息、景觀分析、模型測算、情景模擬等技術方法,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空間預警和承載力測算模型的土地利用評價技術。 (3)減量增長規劃的方案編制技術——多空間模型集成下的規劃目標預測和政策仿真技術。提出了地理特徵元胞自動機概念模型,以此為基礎構建了適應生態組織機制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預測模型(GFCA-Urban),實現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演化的總量、結構、布局和時序的預測。另外,結合系統動力學(SD)的政策模擬優勢,建立了能直接模擬不同減量增長政策情景下規劃實施效果的虛擬實驗室,能有效地進行多規劃方案的仿真和比較。 (4)減量增長規劃的過程協同技術——基於數字信息平台的規劃線上協同。在深圳市開放式空間信息平台的支撐下,套用基於雲計算模式的規劃線上協同技術,構建開放式跨專業跨平台線上協同環境,實現規劃成果的線上發布及內容比對,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強化成果協調。同時,開放式公眾線上參與平台技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規劃公眾參與。 (5)減量增長規劃的結構最佳化技術——生態用地功能最佳化技術。提出了基於生態空間分級模型的生態用地規劃方法,完善了以生態功能維護為核心的耕地保護模式與規劃技術,建立了以實現建設用地減量增長目標為核心的建設用地生態清退機制。套用情況和社會經濟效益:依據建設用地減量增長目標規劃,深圳市近3年新增建設用地計畫和實施指標均逐年下降20%,更新項目逐年增加40%,建設用地生態清退2平方公里,年均建設用地單位GDP提高10%。粗略估算至2011-2020年可節省建設用地100平方公里左右,間接經濟效益超過2000億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