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樓廣場因清風樓而得名。清風樓建於1995年,託名古晉滄州“清風樓”而興建,既是一個對景標誌點和區域景觀性制高點,又提高了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是滄州城市建設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築。清風樓廣場建於2008年8月,總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85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風樓廣場
- 所在地區:滄州
- 建設時間:2008年8月
廣場簡介,清風樓歷史,清風樓的發展,
廣場簡介
清風樓廣場因旁邊的清風樓而得名,廣場主體由音樂噴泉、硬化鋪裝、植物景區三部分組成,與清風樓一起構成了運河西一道亮麗的景觀。
觀賞清風樓廣場不能不登清風樓,登上這座5層仿古建築,一觀滄州城區風貌,風物果然大不同。一條玉帶從南向北流過,不遠處南湖湖光粼粼、碧波蕩漾,映著樹蔭、山色、樓影,影影重疊,匯成一曲交響樂。清風樓南面就是清風樓廣場,蔥蔥鬱郁的綠色把整個廣場包圍,但是一點都不亂,從此俯視,它們整齊有序,淺綠、深綠層次分明,形成大小不一的景觀區。
觀賞清風樓廣場不能不登清風樓,登上這座5層仿古建築,一觀滄州城區風貌,風物果然大不同。一條玉帶從南向北流過,不遠處南湖湖光粼粼、碧波蕩漾,映著樹蔭、山色、樓影,影影重疊,匯成一曲交響樂。清風樓南面就是清風樓廣場,蔥蔥鬱郁的綠色把整個廣場包圍,但是一點都不亂,從此俯視,它們整齊有序,淺綠、深綠層次分明,形成大小不一的景觀區。
清風樓歷史
清風樓:美名流芳千古傳
解放橋頭,有一座仿古樓閣。它古香古色,與周圍現代化的建築相比,顯得古雅別致,並與古老的運河相得益彰,散發出濃厚的文化韻味。這就是清風樓,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其實是個“仿製品”。因為,滄州歷史上,有晉朝建的清風樓,故此“清風”非彼“清風”。但兩座樓同名清風,那么,兩樓有何淵源?樓名因何而得?
這都成了我們心中的疑問。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了這一期的尋訪。
歷史:晉代便有清風樓
由於年代十分久遠,因此,關於古清風樓的歷史,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
為了給這次採訪做更多的準備,記者查閱了很多史料,找到了它的不算清晰的蹤影。
據記載,歷史上的清風樓相傳為晉代永康年間所建,歷朝歷代都被尊為名勝。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滄州全境屬魏國領土。西晉統一三國後,建立了許多同姓王國,滄州轄境分屬於河間國、渤海郡和樂陵國。而永康年間,指公元300年—301年4月,是西晉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的第四個年號,這個年號才使用了不足兩年。因為,永康二年正月,晉惠帝被司馬倫奪位,並被幽閉,直到永康2年4月才被釋放出來復位,之後便改元永寧元年。
如果按照這個年代推算,那么,滄州的古清風樓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何時遭毀,已無據可查。據史料記載,到了元朝,一位叫薩都剌(字天錫)的官吏,來到滄州後,平冤獄,放受屈之囚,人們皆感其德,登樓讚頌他的德政(一說為感念他的恩德而建清風樓),而樓名“清風”恰好是對他德政的最好讚美。
薩都剌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4年(1327年)中進士,為官清正,曾發廩賑災、救助難民、禁止巫蠱、移風易俗。薩都剌博學能文,兼善楷書。後人曾推崇他為“有元一代詞人之冠”。這位元代名臣用兩袖清風,為古老的滄州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而他和清風樓的故事,也說明了清風樓至少在元代還存在或者重修,清風之樓名已延用千餘年。
而到了清代,滄州人賈繼曾還寫過《清風樓懷古》一詩,原詩如下:“燕山極遠目,江水矗孤樓。紅日扶桑近,青天滄海浮。名臣曾駐節,古郡幾宣猷。晉代遺蹤渺,清風尚未休。”
賈繼曾(雍正丙午1726年舉人)寫該詩,如果不是想像,而是親自登臨之作,那么,就能說明,清風樓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左右,應該還存在或重修,清風之名延用了1400餘年。然而,如果這首詩是懷古想像之作,那清風樓最後的蹤跡現身於何年何月,後人便無從考證了。
今樓:品格的禮讚
歷史上的清風樓,被後人銘記,但僅存名稱。
解放橋頭,有一座仿古樓閣。它古香古色,與周圍現代化的建築相比,顯得古雅別致,並與古老的運河相得益彰,散發出濃厚的文化韻味。這就是清風樓,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其實是個“仿製品”。因為,滄州歷史上,有晉朝建的清風樓,故此“清風”非彼“清風”。但兩座樓同名清風,那么,兩樓有何淵源?樓名因何而得?
這都成了我們心中的疑問。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了這一期的尋訪。
歷史:晉代便有清風樓
由於年代十分久遠,因此,關於古清風樓的歷史,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
為了給這次採訪做更多的準備,記者查閱了很多史料,找到了它的不算清晰的蹤影。
據記載,歷史上的清風樓相傳為晉代永康年間所建,歷朝歷代都被尊為名勝。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滄州全境屬魏國領土。西晉統一三國後,建立了許多同姓王國,滄州轄境分屬於河間國、渤海郡和樂陵國。而永康年間,指公元300年—301年4月,是西晉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的第四個年號,這個年號才使用了不足兩年。因為,永康二年正月,晉惠帝被司馬倫奪位,並被幽閉,直到永康2年4月才被釋放出來復位,之後便改元永寧元年。
如果按照這個年代推算,那么,滄州的古清風樓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何時遭毀,已無據可查。據史料記載,到了元朝,一位叫薩都剌(字天錫)的官吏,來到滄州後,平冤獄,放受屈之囚,人們皆感其德,登樓讚頌他的德政(一說為感念他的恩德而建清風樓),而樓名“清風”恰好是對他德政的最好讚美。
薩都剌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4年(1327年)中進士,為官清正,曾發廩賑災、救助難民、禁止巫蠱、移風易俗。薩都剌博學能文,兼善楷書。後人曾推崇他為“有元一代詞人之冠”。這位元代名臣用兩袖清風,為古老的滄州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而他和清風樓的故事,也說明了清風樓至少在元代還存在或者重修,清風之樓名已延用千餘年。
而到了清代,滄州人賈繼曾還寫過《清風樓懷古》一詩,原詩如下:“燕山極遠目,江水矗孤樓。紅日扶桑近,青天滄海浮。名臣曾駐節,古郡幾宣猷。晉代遺蹤渺,清風尚未休。”
賈繼曾(雍正丙午1726年舉人)寫該詩,如果不是想像,而是親自登臨之作,那么,就能說明,清風樓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左右,應該還存在或重修,清風之名延用了1400餘年。然而,如果這首詩是懷古想像之作,那清風樓最後的蹤跡現身於何年何月,後人便無從考證了。
今樓:品格的禮讚
歷史上的清風樓,被後人銘記,但僅存名稱。
清風樓的發展
直到1992年,當時的勞動局保險所投資,為離退休老幹部仿古興建了一樓,依舊命名為清風。樓高五層,第一層四面四角,第二、三、四層,每層12角,第五層也是四角四面。建築風格與故宮的角樓有相似之處,而又融匯了新時期古建築的各種風格,氣勢恢宏,流光溢彩。
此樓一來是為離退休老幹部提供一個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是對老幹部如清風一樣品格的美好紀念和歌頌。
當記者來到清風樓時,由於運河景觀改造,它的一層東側匾額“鐘靈毓秀”已經被建築擋板遮住,而一層南面檐下“清風樓”遒勁有力,為這座古香古色的樓,增色不少。而大門兩側廊柱還有一楹聯,上書“京杭古運長千里,津滄渤海第一樓”。它的南面興建不久的清風樓廣場,綠樹成蔭,供人遊玩。
這座樓建成後成為了老幹部活動中心,以前還經常舉辦一些老幹部的活動。從滄縣土產退休的馬秀芬是個戲迷,他在1990年代末,曾經常進清風樓參加票友活動。她告訴記者,那時候清風樓一樓就是活動大廳,很多退休的老幹部聚在那裡參加活動。
平時的京劇活動,主要形式是清唱,偶爾也會有彩唱。一到晚上,人們就會聚到清風樓一樓大廳,有來聽戲的,有來唱戲的。聽戲的人經常把門口圍得水泄不通,唱戲的也唱得酣暢淋漓,陶醉在這座樓中。
那幾年,清風樓成了京劇活動的一個聚集地。晚上,一樓大廳燈火輝煌,一陣陣皮黃聲,從樓里飄出來,渲染了運河岸邊的夜色,和著水中的燈影在空中飛舞。
這座樓在城市的夜色中,顯得更加溫馨可親。
尋訪:永遠的美名
眼前的清風樓古香古色,挺拔入雲。那么,古代的清風樓是什麼樣呢?
薩都剌曾經寫過一首《清風樓》古詩,描繪了當年清風樓的美景,原詩如下:“晉代繁華地,如今有此樓。暮雲連海岱,明月滿滄州。歸鳥如雲過,飛星拂瓦流。城南秋欲盡,寂寞採蓮舟。”
讀著他寫的這首詩,我眼前現出了古清風樓的萬千風姿:飛鳥從它身邊過,星辰似探手可摘。古滄州城南的秋色已深,而一隻小舟上,舟人正立在船頭,採摘著蓮蓬。
漫步解放橋邊,遙想古城古樓,記者感慨萬千。
清風樓,一個普通的名字,之所以能代代相傳,說明了滄州人對清風品格的推崇和紀念。
清風,也早已成為滄州人的品格,歷久彌香。
此樓一來是為離退休老幹部提供一個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是對老幹部如清風一樣品格的美好紀念和歌頌。
當記者來到清風樓時,由於運河景觀改造,它的一層東側匾額“鐘靈毓秀”已經被建築擋板遮住,而一層南面檐下“清風樓”遒勁有力,為這座古香古色的樓,增色不少。而大門兩側廊柱還有一楹聯,上書“京杭古運長千里,津滄渤海第一樓”。它的南面興建不久的清風樓廣場,綠樹成蔭,供人遊玩。
這座樓建成後成為了老幹部活動中心,以前還經常舉辦一些老幹部的活動。從滄縣土產退休的馬秀芬是個戲迷,他在1990年代末,曾經常進清風樓參加票友活動。她告訴記者,那時候清風樓一樓就是活動大廳,很多退休的老幹部聚在那裡參加活動。
平時的京劇活動,主要形式是清唱,偶爾也會有彩唱。一到晚上,人們就會聚到清風樓一樓大廳,有來聽戲的,有來唱戲的。聽戲的人經常把門口圍得水泄不通,唱戲的也唱得酣暢淋漓,陶醉在這座樓中。
那幾年,清風樓成了京劇活動的一個聚集地。晚上,一樓大廳燈火輝煌,一陣陣皮黃聲,從樓里飄出來,渲染了運河岸邊的夜色,和著水中的燈影在空中飛舞。
這座樓在城市的夜色中,顯得更加溫馨可親。
尋訪:永遠的美名
眼前的清風樓古香古色,挺拔入雲。那么,古代的清風樓是什麼樣呢?
薩都剌曾經寫過一首《清風樓》古詩,描繪了當年清風樓的美景,原詩如下:“晉代繁華地,如今有此樓。暮雲連海岱,明月滿滄州。歸鳥如雲過,飛星拂瓦流。城南秋欲盡,寂寞採蓮舟。”
讀著他寫的這首詩,我眼前現出了古清風樓的萬千風姿:飛鳥從它身邊過,星辰似探手可摘。古滄州城南的秋色已深,而一隻小舟上,舟人正立在船頭,採摘著蓮蓬。
漫步解放橋邊,遙想古城古樓,記者感慨萬千。
清風樓,一個普通的名字,之所以能代代相傳,說明了滄州人對清風品格的推崇和紀念。
清風,也早已成為滄州人的品格,歷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