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陽不升證

清陽不升證,中醫病證名,是脾氣不足證中之一種,指的是清陽之氣不升,則不能溫養頭部、肌表四肢等所出現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的概稱。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常見證型,外感者,虛證,實證,

病因病機

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而脾胃受損所致。脾陽不升是關鍵。此外,先天脾胃不足,體質因素(痰濕體質)等,均可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調,導致清陽不升,而頭為清靈之官,清陽不升,氣血不得上充養腦,而見頭暈,昏蒙不清,困頓,精神不振,納呆,大便或溏或粘滯不爽等。

臨床表現

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畏寒肢冷,睏倦乏力,食不知味,納呆便溏,舌淡嫩苔白,脈弱或虛等。

常見證型

外感者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身重疼痛,頭暈,精神不振,納呆,嘔惡,胸悶腹脹,大便或溏或粘滯不爽,自汗,肢體不溫等。
治法:疏散表邪,兼通陽升清。
方劑:新加香薷飲,甘露消毒丹等。

虛證

臨床表現:氣短乏力,自汗出,面色蒼白,頭暈,耳鳴,視物模糊或旋轉等。或陰挺,脫肛,眼瞼下垂,乳汁自出,小便頻數或大小便失禁,遺精,滑精,陽痿等;或頭面部不清爽,有空乏感,睏倦,肢體欠溫,小便清長等。或面色晄白,失眠,多夢,健忘等。
治法:補氣升清;升舉陽氣;溫陽升清;補血益氣。
方劑:益氣聰明湯加減;補中益氣湯加減;歸脾湯加減。

實證

(1)痰濁阻滯,清陽不升。
臨床表現:可見頭面昏蒙不爽,面有油垢;濕濁壅滯脾胃,可伴見小便頻數混濁,或小便不利,男子可見遺精,早泄,陽痿,女子可見帶下穢濁及月經不調等。
治法:祛濕為要。
方劑:平胃散加減。
(2)肝氣鬱滯,清陽不升。
臨床表現:肝氣疏泄失常,氣機不暢而致脾氣鬱結,不能升發,不僅表現為脾胃升清降濁的功能異常,還可見情緒激動,急躁易怒,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及月經來潮異常等肝失疏泄的表現。
治法:疏肝理氣為主。
方劑:柴胡舒肝散加減。
(3)瘀血阻絡,清陽不升。
臨床表現:氣血不得暢行,清陽被阻,不得升清,可見瘀血阻滯清竅諸症,如頭目昏沉,刺痛,同時可見舌暗紫有瘀斑,瘀點,舌下靜脈迂曲等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通絡為主。
方劑:通竅活血湯加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