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鄭和談,是指明末清初之際,清政府和鄭氏政權在武裝鬥爭過程中進行的政治和談。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經過,結果,主要影響,評價,
歷史背景
清政府由於海上軍事力量薄弱,多次希望通過政治和談結束鄭氏政權的抵抗,而鄭氏政權則將和談作為緩兵之計,爭取時間,積蓄力量。
經過
鄭成功在世時,清朝的歷次和談要求都被拒絕。鄭成功去世後,清、鄭之間有過幾次和談。1662年,清政府趁鄭氏政權出現內亂,重兵壓境,迫使鄭氏集團進行和談。鄭經假意迎合,圍繞著“剃髮”“登岸”等問題反覆交涉,在平定內亂後和談破裂。1664—1665年,由於武裝進攻沒有取得成果,清軍再次派人赴台和談,遭鄭經拒絕。之後,清政府在進行武裝進攻的同時也沒放棄和談,但都未取得進展。
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恢復廈門後,於五月(陰曆,下同)發動了對清軍的進攻,旋攻克漳屬各縣,並圍困漳州府城。清廷認識到長於海戰的鄭軍一時實難殲滅,決定先集中兵力征服西南,對成功改取以“撫”為主的方針,相繼採取了一些籠絡的措施,並視成功父親芝龍為“奇貨”,欲“借父以脅子”,迫使成功就範。自順治九年(1652年)至十一年(1654年),在清廷積極倡導下,清鄭之間進行了三次和談活動。
結果
1683年,清水師提督施琅在澎湖大敗鄭軍,迫使鄭氏投降。
主要影響
在鄭成功及其子孫與清朝抗爭的整個過程中,發生過許多鄭氏官員降清的事件。除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率領全體官兵歸清以外,在史料中還可以查出八,九十起之多;降清官兵的具體人數無法統計,其中僅總兵以上的官員就達60多人。鄭氏的近親如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即鄭淼),族親如建平侯鄭泰之弟鄭鳴駿,子鄭纘緒,定國公鄭鴻逵之子鄭耀吉,鄭芝豹生母黃氏,高級將領如忠勇侯陳豹,忠靖伯陳輝,水師提督永安伯黃廷,慶都伯王秀奇,督理五軍戎務兼管前軍事總兵官左都督周全斌以及著名鎮將施琅,黃梧,蔡祿,楊富,何義,楊來嘉,林順,杜輝,蔡仲琱等都先後背鄭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