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郎世寧畫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卷》是由清代郎世寧創作的作品。郎世寧以他擅長的“寫真”技藝,精細、真實地刻畫了一位蒙古族勇士的形象。堅毅、勇敢的阿玉錫全身戎裝,持矛躍馬向前衝殺。此畫今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郎世寧畫阿玉錫持矛湯寇圖卷
- 形制類別:中國古畫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郎世寧
- 畫幅規格:27.1x104.4公分
- 收藏地址 :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介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古風題詩,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該幅27.1x104.4公分;隔水一9.9公分;引首27.1x56.5公分;隔水二10.3公分;隔水三10.4公分。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第六冊,頁3048;故宮書畫錄(卷四),第二冊,頁285-286;故宮書畫圖錄,第二十一冊,頁179-182。
畫中阿玉錫冷靜而英氣勃發;馬匹則在潔淨無任何樹石細節的畫面上,呈現一種如飛離地面的賓士感,又像是將時空凝固於剎那間,極其動人。
創作背景
《清郎世寧畫阿玉錫持矛湯寇圖卷》的主人公阿玉錫,新疆準噶爾人,有罪應銼臂,後轉向清廷投效。高宗聞其勇敢善戰而召見,賜銀,擢侍衛。1755年(乾隆二十年)平定伊犁時,於格登鄂拉立戰績。高宗為之作歌,七月命阿玉錫入覲,召郎世寧為之作持矛湯寇圖。1755年(乾隆二十年)準噶爾汗達瓦齊(Davatsi)與沙俄勾結叛亂, 在清軍夾擊下,倉卒逃往伊犁西北格登山區(今新疆昭蘇縣)據險頑抗。五月十四日阿玉錫(Kalmouk Ayusi)率領二十餘名蒙古騎士乘夜突襲其營地,奮勇衝殺,放鎗吶喊,全營多不戰而逃。達瓦齊南走天山,後為烏什城主霍集斯所擒,準噶爾內亂暫告結束。阿玉錫立下戰功凱旋歸來,同年七月受乾隆召見,為表彰其功勳,命郎世寧為他畫像,十天畫完此卷,此年郎氏六十七歲。
作品賞析
阿玉錫原是蒙古準噶爾一名小吏,1733年(雍正十一年)轉向清廷投效,1750年(乾隆十五年)準噶爾來歸附的薩拉爾推薦阿玉錫善戰,遂命為侍衛。圖中阿玉錫頭戴孔雀翎暖帽,身著箭衣,背掛火槍,腰系箭囊,左手執韁,右手緊握腋下長矛,雙腿緊夾馬腹,全速前進。阿玉錫唇上蓄小髭,表情專注果敢,英姿煥發。畫家捨去背景處理,生動寫實表現出主角人物的外貌特徵。人物為平定西域勇士阿玉錫。堅毅、勇敢的阿玉錫全身戎裝,持矛躍馬,殺敵如入無人之境,精細、真實地刻畫了蒙古族勇士的形象。
1755年平定伊犁準噶爾叛亂時,格登鄂拉山一戰,其人率區區二十餘名騎兵突襲成功,大敗敵方數千人,深得高宗欣賞,為之作歌,並特命郎世寧作此畫,讓有功之士英勇事跡留于丹青,掛於紫禁城正大光明殿內東牆。六十七歲的郎世寧捨棄背景,以他最擅長的寫真技藝,精細真實地經營畫中人物與坐騎。
畫家捨去全部背景,既富於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又是阿玉錫衝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的生動寫照。阿玉錫原為蒙古人,於雍正年間歸順清朝。於1755年(乾隆二十年)春天,隨清遠征軍出發,立下了赫赫戰功,當他凱旋歸來,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見、勉勵,並獲得畫家郎世寧為其單獨畫像的殊榮,以表彰他的功勳。這是一幅肖像畫式樣的作品。
古風題詩
此卷後有乾隆乙亥年所書“阿玉錫歌”。
古風·觀郎世寧《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卷》
囊時健兒阿玉錫,單騎橫行萬虜中。蕩寇伊犁決生死,花翎頭顱報高宗。
座下驪騅蒙古種,烏雲激卷四蹄風。衝鋒踏營陣前飛,羽矢火銃盡顯威。
奪旗斬將長槊舞,血染連環鎖子衣。戰馬長嘶飲千川,穹廬直抵崑崙山。
郎師妙筆氣若虹,凌煙豈比殿壁東。拊手關河歸一統,人馬丹青俱神功。
對圖大笑顏色勃,壯士原來半老卒。何似薛家小將袍滿月,東狩高麗豪氣發。
玄武門耀明光甲,鐵戟雙弓戰突厥。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嗟乎郎師緣何晚生一千年,使我不得一睹漢家將軍顏!
作者簡介
郎世寧(1688-1766年),義大利人。十九歲,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曾習油畫,兼習建築。二十七歲來華,以繪事供奉內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善畫人物、花鳥,尤善犬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