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峽記

《清遠峽記》作者是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號芸台,清朝儀征(屬江蘇省)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遠峽記
  • 作者阮元
作者簡介,題解,原文,注釋,

作者簡介

登進士第,由編修升詹事,歷官就部、兵部、戶部、工部的侍郎以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諸省巡撫,還做過湖廣、兩廣、雲貴的總督,後官至體竺閣大學士,加太傅。
阮元是清政府的一個大官僚,在政治上沒有什麼特出的表現,但在學術上會經作出了一些貢獻。他歷官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無論在朝廷任職或出為地方行政長官的時候,都以提倡學術為己任,如在史館時倡修《儒林傅》,在廣東設立學海堂,在浙江設立詁經精舍,又曾校刊《十三經註疏》、匯刻《皇清經解》等書籍。同時,他本人也博覽群書,精研經史,以畢生精力從事考古研究工作,在名物訓詁方面都有一定的見。他個人的著作有《掣經室集》、《兩浙金石志》、《疇人傅》、《廣陵詩事》,並輯有《經籍籑詁》,是閱讀古籍的重要正具書之一。

題解

清遠峽位於廣東省清遠縣和三水縣之間,北江流經這裡向南出海。清遠峽很窄,而北江上游匯合著源自大嶺的偵水和源自湖南省的武水以及由西流注的連水,到了里卻只有這一條出路。因此,這裡是河床狹而水量大。本文第一段就是介紹盪適堅的形勢。
文章第二段探討了這一形勢的由來,提出了“凡水,分流為二者,最易留其一、塞其一”的論點。他先證古籍,舉出一些古地理書上都有分流的江水合注湖海的記載;然後,他針對旁人的沒有根據的懷疑,以親身的涉歷來證明所書不謬,以及後來找不到分流的緣故。最後拈出主題:“豈可足未於眾山之中,而遽斷其為無是哉!”也就是反對這些人不經周密的考察,而任意否定前人記載的輕率態度。
本文結構嚴謹、文筆洗鍊,但是文學意味較差,遠不及前面的《石鐘山記》。

原文

逾庾嶺而南,至清遠縣,凡南雄、韶州、連州之水,皆匯流;過清遠峽,始至三水縣,南趨入海。此峽,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峽北有飛來寺,立寺門,與隔岸人可呼而相與語,甚狹也。然而三郡千里之水[1],舍此無由入海。觀其曲折夾束貫行之勢,亦奇矣。若水舍此別有所由,則此間計惟數十畝平田耳,指寺前叱犢之地[2],謂為古揚帆之地[3],誰其題之?
凡水,分流有二者,最易留其一、塞其一。此峽之上,古無分流,故千古不塞也。又安知古亦有二流,已塞其一而留此一也?“三江”者,《禹貢》所著也,南江在今蕪湖以上;《漢書·地理志》、《水經注》,皆有分江水;豈誑後人耶?今塞耳。或人疑池州、寧國[4]之間皆山,無古江之故道;此未多歷地形[5]也。余歷地所見清遠峽,最狹者有二焉:一則浙江桐廬縣之七里灑,一則廣東高要縣之羚羊峽。此二山,行水[6]之地形,皆與清遠等,而羚羊峽過廣西一省之水為尤巨。豈可足未繭於眾山之中[7],而遽斷其為無是哉?

注釋

[1]三郡千之水:來自上述三地(南雄縣、曲江縣、連縣)、流經千里的江水。
[2]叱犢之地:指有人耕種的地方。叱犢,吆喝耕牛。
[3]揚帆之地:通行船隻的河道。
[4]池州:安徽省貴池縣。寧國:安徽省寧國縣。
[5]此未多歷地形:這是由於(那些人)沒有多看看各處的地形。歷,經歷,見識。
[6]行水:讓江河通過。
[7]繭:因行路多而腳上生出硬皮。足未繭於眾山之中,意思是說沒有到各處山地里去遊歷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