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顯慶二年(657年),清虛觀建設,初名太平觀。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太平觀為清虛觀。
元祐七年(1089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補修。
元初,改名太平興國觀。
蒙元憲宗二年(1252年),改名太平崇聖宮並重修。
清代,復稱清虛觀,光緒末年,清虛觀內興辦學堂。
民國後,改為學校,後又作軍營、軍隊留守處、糧庫。
1949年以來,糧食部門占用期間,大殿塑像遭毀。
1985年,糧食部門騰遷,清虛觀建築群的原貌漸趨恢復。
1989年,在清虛觀內開設平遙縣文物局。
1992年,復修後院西廊窯,翻修龍虎殿、中院東廊房屋頂。
1996年,重修中院西廊房落架、三清殿。同年清虛觀開闢為平遙縣博物館。
1998年,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格局
清虛觀現存規模完整,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山門前,建木構牌坊,在中軸線上,先後由山門、龍虎殿、三清殿和殿前的純陽宮、玉皇閣組成三進院落。布局嚴謹,左右對稱。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殿面闊五間,三檁中柱式,懸山頂,為清代遺物。
龍虎殿
龍虎殿是清虛觀的山門,修建於元代初年。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屋檐斗拱四鋪作,梁架四椽袱,梁架四角置抹角梁於二層井口枋上,以“懸樑吊柱法”承托平梁與老角梁後尾。屋頂為歇山頂,也叫
九脊頂,正脊與垂脊交界處的“吻獸”。既能起連線作用,又可裝飾屋頂,更重要的是表達人們“興水滅火”的美好願望。檐下是東青龍、西白虎兩尊具有元代風格的彩塑。
純陽宮
純陽宮為清光緒年間遺構,建在觀中甬道盡頭的月台上,面寬三間,六檁卷棚式,懸山頂,前有抱廈,斗拱五踩,雙昂,補間一攢,屋面裝飾繁複,整體風格趨於小巧輕盈,而又有幾分柔性之美。純陽宮的“純陽”二字,為洞賓之號,“宮”為祀奉神仙的宮殿。純陽宮因供奉呂洞賓而得名。純陽宮內設有
神龕。據《平遙縣誌》記載:呂洞賓在清代時曾在清虛觀顯靈。純陽宮為清虛觀的主體建築之一,也是道教文化體系的見證之一,更是研究道教文化的實例所在。
三清殿
三清殿在純陽宮後面,建於元代,面闊五間,進深九椽,單檐歇山頂,四檐斗拱五踩,補間一攢,內、外檐斗拱做法相同。拱眼壁上懸塑龍鳳,殿頂琉璃方心、剪邊。殿內梁杭間有“大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題記。
玉皇閣
玉皇閣位於後院,正位十字式拱窯3間,供真武及二侍者塑像;窯頂原有玉皇閣5間,迴廊環繞,明代建造,清代後期毀於火災。後院東、西兩廊,各有窯洞5間加前廊,為當年迎客之所。
文物遺存
清虛觀山門外立一牌樓,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額題“清虛仙跡”四字,為當時平遙知縣蔡亮茂(浙江德清縣人,進士出身)書寫。
清虛觀內現存歷代碑刻數十通,包括唐、宋以來的神道碑、宣諭碑、聖旨碑、記事碑、符篆碑、畫像碑等,存有元代以來的彩繪泥塑共8尊,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碣30通(方)。
紗閣戲人是一種紙花工藝品,原有三十六櫥,現完好者二十八櫥,每櫥取材於一出晉劇傳統戲中的一個精彩場面,每戲人物三至五人,櫥高五十厘米左右,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平遙“六合齋”紙花店藝人
許立廷等精心製作。
歷史文化
元初全真教派掌門人丘處機深得成吉思汗賞識,擁有掌管天下道教的特權,推動全真教派迅速發展,而且又由其親傳弟子來到平遙,執掌清虛觀傳教布道,還在觀內奉祀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道門導師呂洞賓,故使清虛觀在全國道觀中地位顯赫,不同凡響。
文物價值
清虛觀是一座匯集元、明、清三代建築遺構又深具地方建築特色的道觀建築群體,連同各類附屬文物,是研究中國建築史和道教發展史的比較珍貴的實物遺存。
清虛觀內現存“八思巴文宣諭碑”,“
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執政時,創造出的一種新蒙古文。因主其事者為帝師
八思巴,後人稱這種文字為八思巴文。此碑對研究元朝歷史、蒙古文字等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文物保護
1973年11月15日,清虛觀被平遙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月12日,清虛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清虛觀位於山西省晉中市
平遙縣平遙古城內東大街路北。
交通信息
在平遙市乘坐108路/16路/102路公車,在大南門站下車,步行1.5千米即可到達清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