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虛洞原名穿洞,又名大洞,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城南面,在羊場鎮隴公境內,距縣城10公里,距清畢公路1.5公里。洞內由幾塊砂壩和草坪組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洞口與隴公田壩相連,田壩中小溪貫穿其洞,洞內外足有上萬平方米的開闊地。2001年,清虛洞天生橋已申報世界吉尼斯世界第一的請求,已被大世界上海吉尼斯總部接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虛洞
- 面積:5000平方米
簡介,歷史,清虛洞天生橋,相關詩詞,
簡介
清虛洞是一座山體巨大的溶洞,由天生橋、天窗洞、溶洞組成喀斯特景觀。
1998年,美國洞穴基金會、貴州師範大學地理系組成聯合考察隊,對該洞進行實地測量,該洞橋高178.25米,跨高105.25米,拱橋跨度最大處127.35米,最小處77.69米,橋身長400米,寬200米。據現存的世界各國類似清虛洞溶洞的數據資料論證,該洞的規模比之前報導的稱超過了世界吉尼斯記錄的貴州黎平高屯天生橋更為宏大。
1966年,黎平高屯天生橋經專家測定,橋高78.5米,拱橋跨度最大處118.92米,最小處88.5米,橋峰長350米,最寬處138米。稱其規模已超過世界吉尼斯記錄的美國猶他州天生橋、黎平縣高屯天生橋與清虛洞天生橋相比,就顯得小了。
2001年,清虛洞天生橋已申報世界吉尼斯世界第一的請求,已被大世界上海吉尼斯總部接受。
清虛洞天生橋在群山環抱中,透過天窗洞東望,頂接藍天,洞吞麗日,其境十分狀觀,確是一處風景優雅僅此唯有的旅遊景點。
歷史
清朝道光六年(1826)大定城陷,匪患猖獗,兵匪四方擄掠,百姓深受蹂躪,苦不堪言。境內尤以九里箐(今穿岩村黃河)一帶匪患逾猖,秧及周邊。時屬悅服里一甲轄內的隴公壩、新寨民眾籌資在洞內最高處修築有圍坪、營門的營盤,以之避匪沿襲百年。營門門柱楹聯為:鄰舍三五共盤桓,依岩架屋自為尊。
民國三年(1915)一位住持和尚(姓名失考)率十數僧人在該洞門邊右側建造木柱、板壁、屋面蓋小青瓦的佛廟一座,供奉觀音。選用“清虛道德真君”之“清虛”二字取名清虛洞。
民國二十七年(1932)廟祝尹和尚率僧、尼等四方化緣,當地民眾募捐錢、糧,在洞中營盤內和營盤坎腳各增建木質不蓋頂的道廟二座,擁僧、尼數十人,廟內供奉騎獅子的菩薩、座象的普賢菩薩、騎牛的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及十八羅漢等泥塑神像,進香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每日少則百人,多則千餘,終日僧敲木魚聲、誦經聲不息,香火不斷。
民國二十九年下半年(1940),中國航空第一發動機製造廠選址羊場壩烏鴉洞後,徵用僅距廠區2公里多的清虛洞建造火電廠、翻砂廠、螺旋槳廠等,並從清畢公路途徑的路穿岩修公路直通洞內。將洞內先建的老佛廟、觀音像遷到朱仲河岩洞中(現存)。又將後建在洞內不需蓋屋頂的兩座大廟搬到路穿岩(現隴公國小對面公路邊),屋架豎立竣工數年因資金缺乏未蓋頂,日曬雨淋毀壞。現洞內岩壁上仍清晰可見觀音摩岩石刻及天窗洞下面的石菩薩。就原老廟中的一尊玉皇大帝泥塑像經數十民夫抬運,數日後方運到大定南郊玉皇閣供奉。洞內廟宇搬遷完後,航發廠按圖紙施工,將洞內平整為三級,用塊石修、砌流經洞中的小溪溝幫,欲加蓋後引水流入洞底右側的幽深溶洞。當時,洞外面的田壩已堆放從貴陽、昆明、柳州等地轉運來的裝箱機器和從縣境內伐運來的木材。數月後,國民黨中央政府派員臨清虛洞考察,因溶洞後方有一巨大的天窗,及洞項岩層薄,恐難避飛機轟炸而停工未建。
清虛洞天生橋
清虛洞天生橋屬縣級自然風景名勝,擬報省級自然風景名勝區。
清虛洞天生橋由中美洞穴專家聯合考察最新探明論證為世界第一巨大天生橋。橋高178.25米,跨高105.58米,橋拱最大處127.35米,最小處77.69米,橋身長400米,橋身最寬處200米,各種數據表明,該天生橋已遠遠超過1983年版吉尼斯世界記錄貴州省黎平縣高屯天生橋。
清虛洞在上世紀40年代初,曾作為中國第一航空發動機製造廠鑄造車間和螺旋槳生產車間。1943年3月21日,時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站在清虛洞天橋下,向航發廠的1700多名員工訓話,發出了“我們發動機何時才能完全自製”的天問。並於天橋下設定近2000人的盛宴,場面何等壯觀。
相關詩詞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定舉人劉玉泉字源光 賦詩曰:
古洞隱城西,奇勝殊難狀。
引人不知疲,繚曲幽而曠。
選地坐移時,清虛號不妄。
高處別有天,曲梯達其上。
當門茂花大,列石宛屏障。
爽氣沁人懷,自在俗情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