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蔭台記》是明代袁中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蔭台記
- 作者:袁中道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珂雪齋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清蔭台記
長安里居,左有園,多老松。門內亘以清溪,修竹叢生水涯,過橋,槐之一株,上參天,孫枝皆可為他山喬木。其餘桃李棗栗之屬,郁然茂盛。內有讀書室三楹,昔兩兄與予同修業此處。兩兄相繼成進士,舉家皆入城市,而予獨居此。夏日無事,乃於溪之上,槐之下,築一台。台為青槐所覆,日影不能至,因名之曰清蔭,而招客以樂之。雖無奇峰大壑,而遠岡近阜,鬱郁然攢濃松而布綠竹,舉凡風之自遠來者,皆宛轉穿於萬松之中,其烈焰盡而後至此,而又和合於池上芰荷之氣,故雖細而清冷芬馥。至日暮,著兩重衣,乃可坐。俯觀魚戲,仰聽鳥音,予意益欣欣焉。大呼客曰:“是亦不可以隱乎?”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長安里的左邊有一個花園,有很多古老的松樹,裡面有一條小溪,水邊是茂盛的竹林,過了橋,有一顆槐樹,上面頂著天,邊上的樹枝都和其他地方的圓木差不多,還有桃樹、李樹、棗樹、栗樹等等這類的,都是非常茂盛。裡面有三間讀書的屋子,以前我和兩個弟兄,在這裡學習,兩個弟兄相繼考中官,都搬到大城市裡去了,只剩我獨自居住在這裡。夏天沒有什麼事,便在小溪的上面,槐樹的下面,築起一個亭台,亭台被槐樹遮蓋,陽光照不進來,於是起名:清蔭台,用來招待朋友來玩樂。雖然沒有險奇的山峰溝壑,但遠山近山很有層次,老松樹和綠色的竹子濃郁茂盛,但凡來這裡遠處的朋友,都輾轉穿梭於松林之中,等到毒辣的太陽不熱了便到亭台這邊來,再附和著河池上的蓮荷的味道,雖然不多,但清冷芬芳,到太陽落山了,須多穿幾件衣服,才能坐下來,低頭看魚兒的嬉戲,抬頭聽鳥兒的聲音,我越來越來心裡高興,於是大聲對朋友說:這裡不可以隱居嗎?
作者簡介
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湖北公安人。與兄宗道、宏道合稱“公安三袁”。十六歲為諸生(秀才),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中進士。由徽州府教授歷國子監博士、南京禮部主事、南京吏部郎中,卒於官。文學上主張衝破復古主義,張揚個性,抒發性靈,反對剽竊模擬。有《珂雪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