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分析化學研究所

清華大學分析化學研究所

清華大學分析化學學科在1926年化學系成立之初就作為重點發展的“專門方向”之一,定量分析化學和定性分析化學課程均由留美歸國博士和當時國內著名的化學家高崇熙和張子高教授(先後擔任系主任)親自主講。1952年院系調整使清華大學化學系的發展一度中斷,但是分析化學教學一直得到保持和延續。甚至在化學系復系之前,清華大學已於1972年就在國內較早建立了分析中心,1978年始在化工系恢復招收“物理化學與儀器分析”專業的理科學生並招收套用化學(分子光譜、儀器分析)碩士生。1985年清華大學恢復組建化學系,原分析化學教研室與清華大學分析中心整合成教學、科研、服務三結合的實體。2007年分析化學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極大地促進了學科的發展與人才培養。2011年成立“微量分析方法與儀器研製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13年成立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掛靠分析化學學科;2014年在原有的分析測試計量認證資格的基礎上,又取得食品計量認證證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華大學分析化學研究所
  • 所屬機構:清華大學
研究方向,科研條件,

研究方向

(1)單細胞分析化學:以學術帶頭人李景虹教授牽頭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單細胞分析化學”創新研究群體圍繞單細胞內信號傳遞功能分子和代謝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和分子識別,針對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及細胞層次的分析難題,建立高效的單細胞識別與分選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發展基於電化學技術、離子束技術和電子束技術的新型細胞成像方法,即無標的原位電化學細胞成像新技術,多組分的質譜單細胞成像技術以及時空高分辨的電子束激發顯微細胞成像技術,解決單細胞複雜成分時空分辨的科學難題,為單細胞生物活性分子的定位、信號傳遞、能量代謝與物質代謝及分子間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奠定方法學基礎。利用建立的新方法,多技術的協同互補,針對共同的科學問題開展生命過程中的單細胞結構單元、功能屬性與其化學生物學機制研究,建立單細胞水平的疾病藥物篩選技術。
(2)光譜及成像分析:以化學發光、螢光探針、紅外光譜、拉曼光譜、ICP-MS等為研究重點,結合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建立高靈敏度的分析方法和感測體系,為生命科學、食品安全和相關學科提供高選擇性的識別方法和高靈敏度的檢測手段。在光學探針的合成及其分子識別方面,建立了能在水溶液中對過渡金屬離子產生高選擇性螢光增強型回響的新方法。學術帶頭人為童愛軍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張四純和何彥教授;向宇副教授。
(3)質譜及色譜分析:以研究新型質譜離子源、微流控晶片質譜聯用接口、單細胞分析、色譜質譜聯用等為主要研究內容。發展常態離子化質譜、紙基電噴霧質譜、液滴“質譜感測器”、微流控晶片質譜聯用細胞分析、質譜成像等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研究開發分子印跡、固相微萃取、線上大體積富集進樣等新型色譜樣品前處理材料和技術,擴大了色譜質譜聯用分析的套用範圍。學術帶頭人張新榮教授為美國化學會刊物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編;瑕瑜教授為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丁明玉教授。
(4)微流控晶片分析:開展生物體系中複雜物質的高效分離與高靈敏度檢測方法與技術研究,以微流控晶片為樣品前處理、分離和富集平台,利用高性能質譜為檢測手段,研究晶片與質譜接口技術和離子化方法,針對細胞、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及中藥等複雜體系,在微流控操控技術、表面修飾和質譜檢測與離子源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學術帶頭人林金明教授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梁瓊麟副教授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
(5)電分析化學和生物分析化學:瞄準生物、納米等學科前沿,在深入研究電極界面電子轉移與電化學反應機制的同時,引入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研究物質的電化學特性和生命過程中的代謝,轉移及相互作用的關係。學術帶頭人李景虹教授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洋副教授為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6)材料與表面分析(能譜分析):合成高效光催化納米材料,深入研究催化材料的表面分子結構與催化活性間的關係,為環境分析中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所需光催化劑的合成提供新思路與新方法。學術帶頭人朱永法教授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以及教育部跨世紀人才。

科研條件

清華大學分析化學研究所探索了學科與儀器平台融合發展的模式,依託分析中心在大型儀器設備方面的優勢為本學科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現有儀器設備總價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其中可供公共測試平台的儀器7000萬元。並與美國賽默飛世爾、安捷倫、珀金-埃爾默、戴安、布魯克、日本電子、日本分光、日立高科等國際著名儀器公司等多家國際著名儀器公司成立了合作實驗室。國家能譜中心,北京清華生命科學與材料科學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教育部中醫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均設在本中心。此外,本中心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建立了協作實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