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石濤山水清音圖軸

清石濤山水清音圖軸

《清石濤山水清音圖軸》是清代畫家石濤作畫的年畫,作品創作於清代,現藏於上海博物館。作品使用了“截取法”,描繪了是叢林中的幽閣深藏的一段景致。此作是石濤的代表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水清音圖軸
  • 作者:石濤
  • 年代:清
  • 類別:年畫
  • 規格:縱103厘米,橫42.5厘米
  • 收藏機構上海博物館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山水清音圖軸》中用了石濤最擅長的“截取法”,在叢林中截取了幽閣深藏的一段景致,以特寫的手法繪出,雖則畫的的是一段小景,卻傳達出一種深邃的意境。作者筆墨畫法多變,善於用墨,這幅圖上墨氣濃重滋潤,濕筆較多,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使山林的清潤深幽被盡致地表現出來。
在《山水清音圖軸》右上方,畫家以隸書、行書自識:“山水清音,石濤濟。”作品鈐“膏肓子濟”白文方印。此畫無年款,無法判斷創作年份。後人根據畫上的“石濤濟”款和“膏肓子濟”印,推斷此畫為石濤中年之作。也有人說,粗筆山水畫多為石濤晚年之作,故而此畫可能是他晚年所作。不管它是何時所作,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石濤多次登臨黃山後創作的。圖上僅題有畫名,與畫家多題長跋的作品不同。畫面左下角鈐“搜盡奇峰打草稿”長方印,這是石濤畫論中的名句。他將其題在此畫上,可見他對此畫是何等滿意。畫面右下角題款“真州元貢夫收,丹徒王文治鑒”,鈐“王氏禹卿”朱文印。

作品賞析

欣賞石濤《山水清音圖》軸,能感受到一種勃發的生機。這得自作者對造化獨到而真切的體會。在石濤看來,“縱橫吞吐,山川之節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雲聚散,山川之聯屬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自然萬物,生生不息,運動不止,故他筆不的山水,亦不作靜態的描繪,而著意於運動的態勢,表現出對布勢和筆墨和非凡駕御能力。《山水清音圖》不作上留天、下留地的程式化構圖,而是截取崇山峻岭之一段,通天貫地,滿布整個畫面。而以拾級而上的石階,飛流下瀉的清泉,為畫面添一份迴環流轉的律動,使其鬱勃而不迫塞,於茂密中得空靈之致。山石以粗豪逆筆勾勒,樸拙酣暢。披麻、解索、荷葉、折帶,各種皴法交織使用,依山勢而盤曲交錯,“峰與皴合,皴自峰生”,令山川骨脈紛然。又以尖筆剔叢草,勁挺柔韌,富於彈性,加之滿山的濃墨重點,巧拙互生、粗細互補,枯濕濃淡兼施、輕重疾徐並用,構成一派點與線、筆與墨的交響,渾沌氤氳。向左偃伏的茸草,逆勢右出的虬松,濃密茂盛的竹林,不同的筆勢,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撼人氣勢與壯美豪情。尤其是那滿繁密的打點,更是作者特有的筆墨。就如石濤本人所概括的:“點有風雪雨晴四時得宜點,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千點萬點,點出了峰岩重列、山川掩映的渾厚華滋,使畫面蒸騰著墨氣溟濛、淋漓蒼莽的生生之氣,令觀者迴腸盪氣、心曠神怡。

作者簡介

石濤(1642—約1718年),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譜名若極,廣西桂林人。明滅亡後,出家為僧,法名原濟,字石濤,號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於詩文,擅繪山水、蘭竹、花草及人物。其筆情縱恣凝鍊,獨具創新,對揚州畫派和近、現代中國畫的影響極大。與清初畫壇朱耷、髡殘、弘仁合稱“清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