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長校打錫技藝

清流長校打錫技藝

清流長校打錫技藝,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流長校留坑早在明初傳入打錫工藝,至明清年間,全村80%以上的人學過打錫手藝,因此留坑擁有“九十九擔打錫籠”之說。由煉錫直至製成錫器成品需要經過20餘道工序。由錫屎煉成錫塊,由錫塊變成錫薄,由錫薄造成錫模,由模製成錫器,錫制器皿多種多樣,日常實用的有酒壺、茶壺、油壺、暖壺、錫盆、錫杯等,工藝品有燭台、燈台、香爐、孔雀、觀音、財神等。

2019年2月25日,清流長校打錫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流長校打錫技藝
  • 批准時間:2019年2月25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保護單位:清流縣長校鎮文化服務中心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工具,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流長校鎮留坑村打錫工藝於明朝初年從浙江引進。相傳其時留坑的小伙子娶錢塘女子為妻,其岳父是浙江有名的錫器製作師傅。女兒出嫁,嫁妝中就有一堂錫器,包括酒壺、茶壺、油壺、臘壺、暖壺、寶鶴壺、燭台、燈光等8大件。這些錫器,既是家庭實用品,又是工藝欣賞品,還可作傳家之寶,引得村民青睞,一些有錢人家紛紛來到小伙子家拜託定製。小伙子看到了商機,決定在村中開起打錫店,為鄉親們打制錫器,由於他人緣好,手藝精,村裡有興趣的年輕人也紛紛前來學藝,從此打錫手藝開始在留坑村傳承開來,打錫成為留坑男人的重要謀生手段。
到了明清年間,長校四堡錫店開到了永安、龍巖、上杭、長汀、寧化、歸化、將樂、石城、泰寧、建寧、尤溪、沙縣、贛州、瑞金等20多個州、縣,並在50餘個村鎮碼頭開設固定的錫器店,影響廣泛。
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中葉四堡地區有打錫人500餘人,留坑村就有300餘人,直到解放後還有60餘人。打錫工藝成為留坑村主要的家庭經濟收入。

工藝特徵

錫種類多,同時有含錫量高低,質量優劣之分。辯別錫的質量一是看純度,二是看顏色。純度高的好錫叫“大容竹花”,差的含有大量鋁成份。質量上乘的錫器色澤光亮,經久耐用,裝物永不變質,而質量差的錫器灰暗無光,裝物容易變質,不耐用。
錫制器皿多種多樣,日常實用的有酒壺、茶壺、油壺、暖壺、臘壹、酒海、雙壺、錫盆、錫杯等,工藝品有燭台、燈光、寶鶴壺、香爐、族麟、獅象、白鶴、鳳凰、孔雀、觀音、財神等。長校一帶講究錫器,鍋器是家庭富有財產。當地人嫁女,要錫器回奉,多則一堂(八件)、少則半堂(四件)。

工藝流程

工具

打錫工具多而重,一副擔子至少有80斤。主要工具有爐子、鐵鍋、石板、大小鐵錘、火鍇、木錘、丁字勾、鐵鉗、剪刀、鐵鐓、錫槽、拍板、各種石模、竹籠等30餘種。

流程

長校錫器製作精細,它由煉錫直至製成錫器成品需要經過20餘道工序。須先將錫塊或舊錫皿放入小爐鍋里熔成錫液,待溫度適中時將錫液倒入石板模中,形成一片片厚薄均勻的錫箔,再按設計好的器皿圖形裁剪,最後一道關鍵工序是“吹焊”,如酒壺須焊上酒壺提手及壺嘴等,需焊得天衣無縫,方可大功告成。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現代留坑村裡的打錫手工藝人寥寥無幾,在世的打錫手工藝人也多已耄耋。
傳承人物
童振光,男,漢族,1949年6月生,2022年11月被評為三明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清流長校打錫技藝”。
保護措施
清流縣長校鎮文化服務中心為“清流長校打錫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主要展覽
1994年,香爐、燭台、寶鶴壺等長校錫器品參加廈門、廣州交易會、博覽會民間工藝品展覽。
2019年7月12日至7月13日,清流縣工藝美術作品展在清流縣龍津廣場開展。現場展出有打錫工藝等工藝美術作品。
衍生節目
2020年11月21日至2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探索·發現》欄目組紀錄片《匠人匠心》在清流長校開拍,此次紀錄片以長校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校打錫技藝為主題,通過媒介紀錄傳播非遺文化技藝,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眾日常生活,從而培育非遺產業新業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