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賴坊擺五坊

清流賴坊擺五坊

清流賴坊擺五坊,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流城關原有19坊,每年元宵由各坊輪流執事主持“擺五坊”。每個坊每年分五處擺。每處要擺上五大件,即:古董、字畫、古書、花卉、服飾,故稱“擺五坊”。當天,輪流執事主持坊的各戶人家門前便擺出方桌,攤開紅紙,臨街掛起繡有“龍鳳呈祥”之類的桌帷。戶主將珍藏的古董、銀錫器皿、玉器佩飾擺在桌上陳列。即使終年躬耕隴畝的農戶,也要擺出一對古色古香的錫燭台,或合抱的金黃大黃瓜、大番薯或特有的雪薯以示莊重。“擺五坊”的時間視氣候晴雨而定。天氣晴和時,可擺上三五天。若遇連綿陰雨,一天即收場。擺開後,人們便擠在坊市評頭品足,一飽眼福,增添節日的歡樂。

2018年7月,清流賴坊擺五坊入選三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流賴坊擺五坊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
  • 保護單位:清流縣賴坊鎮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流縣賴坊鎮擺五坊源於宋末(約1279年),是閩西客家地區驅鬼祈福的道教科儀融合敬祖穆宗精神的民間習俗。
擺五坊並非清流人自己獨創的。傳說古時清流有位商人到杭州經商時,在一次元宵節時有機會走到杭州城內街頭遊覽,見到那裡家家戶戶門前都擺著桌子,罩上桌帷,桌上擺了許多古字畫和供品,並燃燭燒香。該商人對此甚感興趣,被這種擺設吸引住了。回到老家清流後第二年元宵節時,他在自家門口擺上案桌,把自己家藏的古董、古玩物、首飾等擺到桌上,供過路人欣賞、品評。商人的舉動吸引了許多人前往觀看,人們感到新鮮,一些有名望的人家仿效這種做法。經過幾代終發展成有清流特色的擺五坊的習俗。

民俗內容

每年農曆九月,賴坊都會舉行三天兩夜的“太平清醮”活動,擺五坊則是活動的重頭戲。清醮前,村民們在村中古戲台前的大坪,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擺起桌子,由本村五個房族長老主持,各房家產保管者拿出世代珍藏的古董、字畫、刺繡、盆景等珍品,也會擺上當年收成最好的瓜果,分門別類擺放停當,供村民欣賞檢驗。按照擺五坊的規矩,在正式活動之前,各房要先清點古董文物,供長老“鑒寶”、講述。隨後請來的五個道士以法桌為中心,按既定路線,分別在五張桌前持朝板禹步、上香、對打、作直線穿插、環形穿插等科儀動作。在道士帶領下,福首、緣首帶領村民繞著神龕、醮壇由緩到疾地行走,並逐漸形成絞繩樣穿插行進,人們認為這種巡走能給他們帶來吉祥。

文化特徵

有強烈的文化氛圍:元明之際,清流有20餘名進士,在朝廷任副丞相、吏部尚書、翰林院編修和知府的官員,供職全國各地的知縣達數十人。他們在仕途各有建樹,各有一股大義凜然的陽剛之氣,都願意將家裡的文化寶物擺出來供人觀賞,炫耀門楣,從而,強化“五坊”的文化氛圍,不同於一般的封建迷信。實質是褒揚文化,是對各坊文化的一次大檢閱;是鼓舞、激勵人們奮發上進,攻讀詩書的習俗。
有傳奇的文學色彩: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加工潤色,“擺五坊”不僅千姿百態富有情趣,同時在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傳奇故事,如《樊公顯靈》《龍津河的故事》等,無不充分表達“擺五坊”與人民民眾的密切聯繫,它深深紮根在民眾的土壤,為民眾所喜愛,給這些習俗塗上豐富多彩的傳奇色彩。
有心理企求的崇拜: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人們總是企求著全家、鄉人的共同平安吉祥,憧憬嚮往著溫飽安寧的生活。“擺五坊”正是這個企求憧憬的表現形式。因此,每年元宵,人們不惜代價都要隆重舉行這個習俗。違拗或淡化這個陳規,人們唯恐將招致瘟神的肆虐、命運的懲罰。這是鄉民共同凝成的心理素質,使之繁衍流傳。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賴坊擺五坊習俗是客家人在山村生產生活和農耕文明的真實反映。村民們擺出各自家傳文物珍品,互相觀摩、鑑賞,農耕不忘詩書傳家,對後輩是一種勵志教育。
保護單位
清流賴坊擺五坊保護單位為:清流縣賴坊鎮文化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採訪報導
2011年10月21日至22日,央視七套鄉土欄目記者走進清流縣賴坊鄉,對賴氏做醮、擺五坊儀式等鄉風民俗進行採訪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