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惜別》是元代貫雲石創作的小令。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其一,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簡析,作品其二,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宮調:雙調
曲牌:清江引
作品其一
作品原文
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①: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②!
注釋譯文
[注釋]
①傳示:訊息,音信。
②清江:水名,一在湖北,即古夷水;一在江西,即流經新乾、清江等地的那段贛江。也可泛指清澈的河流。
[譯文]
假若回去與她相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她我的信息。不是我不想寫信,也不是我沒有才情去寫信,而是繞遍了清江卻買不到像天一樣大的紙來承載我對她的思念與情感。
作品簡析
這是支描寫男子嘆惜與情人離別之苦的小曲。小曲妙在不是直抒別懷的苦味,而是採用“節制”的筆法來表達這種鬱結的情感:先是虛擬與情人相見時告白自己的心跡,繼則採用“否定”的口吻,委曲道來,極寫自己的情致深長;接連四個“不”字,以盤馬彎弓之筆法,故作吞吐頓挫之語氣,不獨將“我”的心跡抖落得酣暢淋漓,而且將曲中“情勢”推到高潮,又為後一句設下懸念,使讀者忍不住要弄個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於是,“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句一出,便使人體味出那種表白中所隱含的深摯情感是何等的綿長而寬廣。整支小曲句短情長,曲折深妙,似抑還揚,韻味無窮。
作品其二
作品原文
惜別
玉人①泣別聲漸杳,無語傷懷抱。寂寞武陵源②,細雨連芳草,都被他帶將春去了。
注釋譯文
【注釋】
①玉人:美人。
②武陵源: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述武陵郡漁人入桃花源,儼然世外,故後人又稱桃花源為武陵源。指生活的理想世界,元衄中常代指男女風情之所。
【譯文】
美人傷別的哭泣聲越來越遠,漸漸聽不見,我心中痛如刀絞,找不到撫慰的語言。昔日的武陵源如今淒涼一片,綠草上迷濛著細雨綿綿,就這樣整個兒地帶走了我的春天!
作品鑑賞
這是男女情人之間的一場揪心斷腸的痛別。小令起首兩句便擒住了“惜別”的題目:“玉人泣別聲漸杳,無語傷懷抱。”“泣別”的是女方,男子在痛苦中只是“無語”。這其實已是送別結束、兩相分手後的情景,以下三句就是詩人在這種處境中的感想。然而,誰是離行人,誰是送行人,在小令中分辨不出來,而這對於理解後三句的含意是至為重要的。
好在作者還步韻作了另一首《清江引·惜別》,所以我們有必要轉抄在這裡一同講評。曲文是:
“湘雲楚雨歸路杳,總是傷懷抱。江聲掩暮濤,樹影留殘照,蘭舟把愁都載了。”
“湘雲”、“楚雨”概括了由湘(湖南)至楚(指湖北)的風物變換,印證了“歸路杳”的感受;而迢迢的路途,一言以蔽之,“總是傷懷抱”,這一斷然的結論便確示了全曲的基調。身在“歸路”而不禁傷懷,答案就在於題面的“惜別”。以下“江聲”、“樹影”二句描繪了沿途的淒涼景色,妙在其間兼有尋覓求索的意味,尋求的目標顯然即是昔日的前塵舊影。蘭舟載愁,雖是從古人的詩詞中脫化(如鄭文寶《柳枝詞》:“亭亭晝舸系春潭……載將離恨過江南。”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在本曲中卻強調了別離的既成事實,使人如見舟中人的絕望神情。談的是切身的感受,這個舟中人顯而易見便是作者,也就是說,泣別的“玉人”是留在岸上的。
這樣一來,我們就獲得了解讀本曲後三句的依據。
“寂寞武陵源,細雨連芳草”,是實景。貫雲石於成宗大德年間曾出任湖南,時年二十歲上下,這首曲正是這位多情詩人的離湘之作。“武陵源”本在湖南,詩人在這裡以之代指他同玉人分手的湘中土地。其時芳草芊綿,而恰又春雨霏霏。細雨中船兒開行,詩人望不清泣別的玉人,也望不清那芳草萋萋、他曾在這裡同情人一起生活過的地方。也就是說,都被細雨“帶將春去了”。
“寂寞武陵源,細雨連芳草”,又是象徵。“武陵源”代指男女獲得理想愛情的境界,已如“注釋”所述。而今卻失去歡樂和幸福,只剩下“寂寞”,顯然這是情人分離而造成的荒蕪。“細雨連芳草”,正是這種“寂寞”情狀的寫照。在離別中芳草常有惹恨的意味,所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而細雨更增添了悱惻悽苦的況味。“都被他帶將春去了”,這裡的“他”,就是寂寞的“武陵源”;“春”,就是昔日美好的愛情和歡樂。
由此可見,本曲的妙味,正是善於運用雙關,將實景與象徵融匯為一,有機地安排在“惜別”的氛圍之中。此外,全作從別後的角度來抒寫“惜別”,便帶有一種痛定思痛、別恨綿綿的沉痛意味,這也是不落俗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