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小說“藝術”身份的確認》是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增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末民初小說“藝術”身份的確認
- 作者:王增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7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6627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清末民初小說“藝術”觀的發生,與小說理念基 礎從“道”到“公性情”的變遷互為表里。晚清小說 的基礎即作為“公理”的普遍人性論。“小說界革命 ”試圖以“陰性”力量來干預社會變革,這意味著晚 清道德秩序、社會結構與人格理想的多重變革。重“ 情”,是晚清小說論、傳統“樂教”及現代“美學” 的內在相通之處。而在顯性的知識分類層面,晚清小 說的*錄形態經歷了從古典目錄學向現代圖書館學的 過渡,其背後則是“經學”向“美學”的知識型轉換 。王國維、黃人、徐念慈、周氏兄弟等人的小說論述 皆“以美為歸”,但*非與現實政治*緣;成之視小 說為“近世的文學”——這些視小說為“藝術”聲音 與當時主流的小說功用論形成了潛在的對話關係,也 構成了“五四”新文學的先聲。而《狂人日記》作為 公認的現代小說的開篇和典範,一方面是討論晚清民 初小說觀念的慣常終點,另一方面也構成了“現代性 ”敘述模式之有效性與盲區的雙重隱喻。王增寶編* 的《清末民初小說藝術身份的確認》從藝術角度探討 清末民初小說,論述視角比較新穎,多有創見。
圖書目錄
“文昌論叢”序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小說為什麼要有“藝術”價值?
第二節 作為理論預設的小說“藝術”觀
第三節 方法:晚清政治文化語境中的“美學”
第二章 小說界革命:“公性情”基礎上的“新政治”
第一節 從“道”到“公性情”:晚清小說觀理念基礎的變化
第二節 小說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小說立國”
一 從“一言可采”到“新政治”
二 “用情之道”:以民族國家為正軌
第三節 另一種小說功用觀:“堅人自信力”與審美共通感
一 “小說界革命”與“陰性的干預”
二 “小說界革命”與中國“樂教”傳統
第三章 圖書分類法變遷與小說“藝術”觀的孕育
第一節 “小說界革命”與“小說”結構性位置的變遷
第二節 傳統目錄學中的“小說”:從四部到七科
一 結構性位置與“校讎之義”
二 “七略”與“四部”體系中的“小說”
第三節 近代圖書館學與《四庫》藩籬的衝決
一 “小說”對“四部”體系的破壞
二 近代圖書館學與小說“藝術”觀的發生
第四章 小說“藝術”與現代中國審美領域的發生
第一節 藝術性/政治性二元思維的歷史建構
第二節 小說“藝術”觀的美學語境——中國現代審美領域的發生
一 中國“浪漫範式”的缺失?
二 美學:超越現代“時間”
第三節 現代審美領域中的“小說”——以王國維為例
一 中國現代審美領域的發生
二 《紅樓夢評論》:“通常之人”的“美術”
三 “美術”與“去毒”:以“古雅”為“津梁”
第五章 反思新小說:“以美為歸”
第一節 黃人與徐念慈的美學觀念
一 “消遣”論、傳統與現代“美學”
二 黃人:“文學史”意識與小說之“美”
三 黑格爾與徐念慈的小說“美學”論
第二節 “心聲”——《新生》時期周氏兄弟的小說觀
一 魯迅:“純文學”的“無用之用”
二 周作人:“夫小說者,文章也,亦藝術也”
第三節 管達如和成之:小說作為“近世文學”
第六章 小說與“修辭之公例”
第一節 “議論”與小說的“無我”
一 “講述”、“展示”與小說藝術
二 “議論”:八股餘波與人情之大例
三 “議論多而事實少,不合小說體裁”
四 小說的“雅化”:“詩意”及“含蓄”
第二節 細節 與“內面”的意義
一 作為正史之餘的“細故”與“庸常”
二 作為“內面”的個人經驗
第三節 結構:“神龍掉尾”還是“連篇話柄”?
第七章 尾聲
第一節 “新文學”對“新小說”的偏見
第二節 小說“藝術”觀:從晚清到“五四”
第三節 小說“藝術”觀的傳承與“現代性”視野
一 “《狂人日記》實為拙作?”
二 《狂人日記》與中國“現代”小說問題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王增寶,吉林松原人。一九八○年生,二○○七年於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獲得碩士學位,二○一一年於清華大學中文系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和晚清小說,發表學術論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