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曲

清廉曲是《人民日報》報導文章當中的一篇。它講述了湖南省發展計畫委員會以工代賑辦主任龍清秀一生清廉、兩袖清風的感人事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廉曲
  • 外文名:Clean.
  • 類型:古代文學
  • 來源:龍清秀
在清理龍清秀的遺物時,同事們發現了一本由53頁小信箋紙貼上成的清單,上面記載著龍清秀退還或轉交禮物、禮金的一筆筆數字。  最大的一筆是6600元,轉交給平江縣長壽光榮院;最小的一筆是38個皮蛋,按價寄給了送禮人。先後共退物48次,退禮金120次,金額達49788元,還有一部分禮金寫著“不詳”的字樣,就是說,龍清秀連禮包也沒有打開。  龍清秀活了53歲,留下了53頁廉潔單。  這個數字也許是巧合,但卻是她一生清廉、兩袖清風的見證。  “搞以工代賑,管項目管錢,是爐灶邊的廚師火邊的柴。可要經得住考驗啊!”  以工代賑辦直接負責實施國家下達的以工代賑計畫,是個特殊崗位。常言道: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可龍清秀硬是做到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她常常提醒以工代賑辦的同事:“搞以工代賑,管項目管錢,是爐灶邊的廚師火邊的柴。可要經得住考驗啊!”  基層從事扶貧工作的好多同志都知道,到省以工代賑辦爭取上項目,不靠送禮,也不靠腿跑得勤,唯一的標準是看那個項目能不能解決民眾實際困難,能不能真正發揮效益。  1995年,桃源縣一個水庫出現了一條大裂縫,直接影響庫區人民的安全,需要馬上採取措施。在向省以工代賑辦報了項目後,水庫管理處主任怕辦不好,專門到長沙拜訪龍清秀。第一天晚上,在龍清秀家門口被她兒子擋了駕。第二天,他就到辦公室向龍清秀作了詳細匯報,龍清秀答應馬上去調查。但這位主任心裡還是不踏實,總覺得送點東西到她家裡才放心。第三天晚上,又提了兩瓶酒找到龍清秀家裡。龍清秀一見他提著東西,立馬火了,“趕緊拿走,否則工作就沒法談。”這位主任暗想:這下糟了。可沒想到,春節剛過,龍清秀就到水庫調查險情,安排了100萬元資金。  過去,以工代賑採取的是發放糧食、工業品等實物形式。從1996年起,改為資金撥付的形式。這一改,管理難度也隨之加大。  有個縣動用以工代賑資金買了一輛車,龍清秀知道後,氣憤地說:“項目資金是搞建設的,不是用來享受的,你們要么還錢,要么賣車。”最後,這個縣只好把車賣掉,將資金歸還。  買車事件給了龍清秀深刻的教訓,之後,她每到一地,查賬成了首要任務。所有賬目她都要一筆一筆地核對。有人說她是沒事找事。可她卻義正辭嚴地回答:“國家的錢從我手上過,必須每筆都真正用到扶貧上,否則,我們就是犯罪!”  有一次,她發現一個縣挪用以工代賑資金髮工資,她當即找到縣領導,“半月之內,資金必須歸位,否則,跟你們沒完!”幾天后,縣裡告訴她,資金已歸還,她心裡還是不踏實,要求縣裡將銀行的轉賬憑證傳真給她看,她看了後才放下心來。  歐陽曉風在龍清秀手下工作了8年。在採訪途中,一提起他心目中的龍大姐,就悲痛不已。“龍大姐經常對我說:‘你是我們這條戰線的年輕人,我們這條戰線管錢比較多,你一定要管好。黨培養一個幹部不容易,一定要珍惜。’”  “有的人為了錢,最後身敗名裂,不值得。守住清廉,心裡踏實。”  龍清秀對同事和下屬管得嚴,對自己要求更嚴。  記者在龍清秀留下的為數不多的日記中發現有這樣一句話:“人格比生命更重要”。  正是有了這種信念,她才能做到宴請不到、送禮不要,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品格。對別人送的禮金,她一概嚴辭拒絕,如數退還。她經常對身邊的同事說:“有的人為了錢,最後身敗名裂,不值得。守住清廉,心裡踏實。”  為守住這份清廉,龍清秀為自己設了“三關”。第一道關是:門衛關。74歲的門衛老人蹇福斌說:“我幹了9年,小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如果有來送禮的,就說我不在。”第二道關是:家屬關。送禮的人,門衛擋不住,再由她的兒子和丈夫出面擋。第三道關是:自我關。如果前兩道關還擋不住,她就折價退款。  龍清秀擔任省以工代賑辦主任,每年掌握的項目資金數以億計。在外人看來,想發財實在太容易了,但她從未動用過公家的一分錢為自己謀過私利。  一次,沅陵縣一位領導知道龍清秀到縣裡來了,晚上去住地看她,順便給她捎了點臘肉和兩條煙。龍清秀推辭不過,只好先收下。可事隔不久,這位同志卻收到了龍清秀寄來的200元錢。這位同志有些生氣,覺得龍清秀不近人情,打電話給龍清秀說:“我現在又沒有分管這項工作,又不是求你辦什麼事,這只是作為私人朋友的一點心意。”龍清秀解釋道:“我就是要養成這個習慣,誰的東西也不收。不然關係好的收了,那跟誰又關係不好呢?”  原桑植縣委書記陳美林說起龍清秀的故事,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任傷心的淚水流淌。“我好後悔呀!去年春節我打電話問她的病情,要去看她,她還告訴我沒事,不用來看。我要是堅持去看一看她就好了……”他記得,1999年6月,龍主任帶著他上北京匯報國家計委以工代賑聯繫縣的工作。晚上,他陪龍主任去看兩位退休的老同志,買了一點水果。“當時我要付錢,她堅持不讓;要開發票,她堅決不允許。說:‘這是我自己的私事,怎么能報銷?’”  面對上門來送東西的基層幹部,龍清秀說:“以工代賑給縣裡辦了些事,這是國家的錢,不是我私人人情。你們應該把這些東西送給最苦的民眾。”每當回憶起這些事,沅陵縣副縣長李大才總感到無比愧疚:“龍主任幫我們貧困山區解決了這么多問題,我們卻沒辦法表達心中的謝意。我只能把這些事告訴你們記者,內心也是一種安慰。”  她去世前住院期間,一些基層幹部和親朋好友來看她,送了6000元錢。她對來探望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工代賑辦主任郭漢輝說:“大家誠心誠意來看我,送我這些錢,在病床推辭不掉,上交又怕傷了大家的感情,請你代我轉交給學校,供窮孩子讀書吧。”  這是龍清秀轉交的最後一筆禮金,也是龍清秀奉獻的最後一片愛心。  龍清秀生活簡樸,多少年來一直保持著山區人民樸素的本色。一生中所穿的鞋都沒有超過50元的,最好的衣服是一套不到200元的化纖西裝,是專門上北京時穿的。她妹妹曾勸她買些漂亮衣服穿穿,她總是笑笑說:“我的工作就是與貧困山區的民眾打交道,穿樸素一點,才與他們靠得更近。”  龍清秀去世後,親屬在清理遺物時,打開衣櫃,發現除了幾件舊衣外,空空蕩蕩的。親屬們含著眼淚說:“沒想到大姐是這樣的清貧。”  “我不能亂用國家的錢,把‘好事’往自個家裡做呀。”  以工代賑工作政策性強,在政策面前,龍清秀不徇私情,從不拿原則做交易,即便對家鄉、對親人也毫不例外。  1985年的一天,龍清秀下班一回家,就對丈夫說:“這次計委組建以工代賑辦,組建工作由我負責,責任很大。你也在政府職能部門工作,我們都不能以權謀私,得定一個家規:一、凡是來說情送禮者,一概拒之門外,我的熟人朋友你來堵;你的熟人朋友我來擋;我倆確實拉不下面子的,由兒子來擋。二、無論何時何地,親戚有困難,我們都不得借用手中的權力解決。三、寧願得罪人,也不能鬆懈做人的原則。”  是家規就得遵守。長年以來,龍清秀一家三口一直恪守著這三條家規。為此,他們還得罪了不少一時不理解的親戚和朋友。  龍清秀的丈夫老家在湘西一個小山村,村民用電靠從糧站“搭火”,用電的多了,糧站變壓器不堪重負。從來沒求她辦過事的公公不得不在兒媳面前開了口:“清秀,你就幫幫鄉親們的忙。”  “這事不違反政策,也是正常的要求,但我是這裡的媳婦,由我出面比較難,請村里向縣裡反映,由縣裡統籌考慮。”  第二年,公公病重,龍清秀從長沙趕到老家看望她,80高齡的公公拉著兒媳的手說:“清秀,變壓器的事,你就幫幫忙吧,也了了我的心愿。”  “鄉政府和縣裡會解決的。您老莫操這個心,您就安心治病吧。”幾天后,公公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龍清秀的母親最大願望就是去北京看看。1997年8月,龍清秀正好有去北京出差的機會,順便帶上了母親,但火車票是自己掏錢買的。在北京,龍清秀與同事住在招待所,母親則是通過朋友安頓在每晚只有三五元的低價房,吃的也是從長沙帶來的蘿蔔乾和辣椒。  她就是這樣公私分明。  龍清秀的表哥是村支書,所在村很窮,想上省城找表妹要點項目資金。臨行前,曾拍著胸脯對別人說:“我和清秀從小一起長大,跟她要點項目資金,多少得打發點!”可當他千里迢迢來到長沙時,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龍清秀好言解釋:“你是我親老表,你問我要錢,我為難,全省這么多人,我都應照顧。再說,政策是國家定的,我沒這個權,也不能破這個例。”  1997年,她公公在鄉下去世,單位派車送她回家奔喪。回來後,她硬是交了200元租車費。恰好那幾天,車上的發電機壞了,修理費也由她出了。後來審計廳的同志查賬時看到了,佩服地說:“龍主任,不簡單,過得硬!”  龍清秀很愛自己的獨子。只要在家,她都要親手給兒子做飯。兒子大學畢業後,按說在省城替兒子找一份稱心的工作並不難。可她卻對兒子說:“媽是領導幹部,要守得住清廉。你長大了,路要靠自己去走。”4年來,兒子先是在長沙一家電機公司搞推銷,後來到汨羅、北京打工。  她不是不心疼自己唯一的兒子,只是不想讓手中的權力摻雜進私情。  龍清秀的老家在古丈縣桐木村,有一次村幹部找她,想打通一條出山公路,她婉言拒絕,說:“家鄉窮,鄉親們苦,我清楚,但古丈縣不是國家貧困縣,目前還不能享受以工代賑的政策,請你們諒解。”  望著村口伸展出來的又陡又窄、彎彎曲曲的山路,人們看到了一個在正路上健步行走的共產黨員,也看到了貧困山區人民走向裕的希望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