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名稱: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類別:瓷器

年代:清康熙時期

文物原屬:清康熙官窯燒制

文物現狀:2001年6月上海敬華拍賣有限公司在春季拍賣會上拍賣,估價在15萬至20萬元人民幣,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 類別:瓷器
  • 年代:清康熙時期
  • 文物原屬:清康熙官窯燒制
基本信息,文物簡介,工藝特徵,豇豆紅釉,

基本信息

名稱: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類別:瓷器
年代:清康熙時期
文物原屬:清康熙官窯燒制
文物現狀:2001年6月上海敬華拍賣有限公司在春季拍賣會上拍賣,估價在15萬至20萬元人民幣,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

文物簡介

高8厘米。
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識。
小口,略侈,短頸溜肩,半圓形腹,淺圈足,腹部暗刻三團螭龍暗紋,器內、器底施白釉,外部器身則於嬌艷的紅色中隱現點點綠斑。
尊的肩腹過渡自然,渾然一體,不見仿品的生硬感。口部小巧,比例合適,口部外翻如唇口。口部留白,這是出於紅白對比裝飾的考慮,通常稱之為燈草邊。釉色為豇豆紅典型色,紅色勻和晶瑩,當中還羼合點點綠苔,正所謂“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器腹隱隱約約能見龍紋暗刻花,因釉色均勻,顯示出來的效果也一致,沒有出現突兀狀。放大鏡下能見氣泡稀疏,通透自然。底足露胎潔淨細膩,略見一絲火石紅。底釉白中泛青。楷書款中鋒運筆,筆痕清晰,雖書寫稍欠工整,但顯示了康熙款式的一種特點。

工藝特徵

豇豆紅,是一種似豇豆顏色的紅釉品種,又有美人醉(霽)、桃花片、娃娃臉等名稱,出現於清康熙晚期,後亦為康熙紅釉中最名貴的品種,而且這一品種通常僅限於太白尊、菊瓣瓶、柳葉瓶、萊菔尊、凸蟠螭瓶、印泥盒、鏜鑼洗、蘋果尊等八種造型。在民國出版的《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中所列出的三種“為世所寶”的康熙單彩釉作品中,就有所謂的“美人霽”,當時對它的評論標準是:“美人霽佳處在於淡紅中顯鮮紅色與茶褐色之點背光則顯綠色。”《飲流齋說瓷》中亦將其“可貴”之處定義為:“瑩潤無比居若鮮右暗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實際上美人霽(或稱豇豆紅)與其他霽紅作品一樣也是以含銅釉料作呈色劑,它的那些“可貴”的效果來源於燒造時對氧氣的控制不力,正如開片瓷器來源於燒造過程的缺陷,由於氧氣的過量造成的綠斑反而成為一種偶然的美麗釉色。
豇豆紅一般施於小型器物之上,以文房用具為主,少有中型盤和碗杯,絕無大件器。由於豇豆紅釉器燒制難度大,又專限於供宮遷御用,所以流傳下來的極為稀少而珍貴,且其中大部分早年已流散到國外,收藏在各國著名的博物館中。日常所見到的,多數為清末光緒及民國時的仿品。

豇豆紅釉

豇豆紅釉質都很勻淨細膩,含有粉質。紅釉中往往散綴有因燒制時氧化還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為“大紅袍”或“正紅”,釉色明快鮮艷,通體一色,潔淨無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甚是柔和悅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綠斑苔點,今稱作“美人醉”或“美人霽”。
清康熙豇豆紅清康熙豇豆紅
色調再淺些被稱為“娃娃面”或“桃花片”,雖不如深者美艷但卻有幽雅嬌嫩之態。下品者,或色調更淺,或晦暗渾濁,名為“乳鼠皮”或“榆樹皮”。至於器身呈灰黑不勻的“驢肝、馬肺”色,與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類,則為最次品。豇豆紅無大器,常見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
豇豆紅顏色出處,源於豇豆的本來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