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淳儒:俞樾傳

基本介紹

  • 書名:清季淳儒:俞樾傳
  • 類型:俞樾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1日
  • 開本:0開
  • 品牌: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馬曉坤 萬斌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頁數:307頁
  • ISBN:7213034405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引言 烏巾山下舊居家
第一章 初踏名場望已殷
第二章 天風吹我下蓬萊
第三章 烽煙稍遠暫安居
第四章 居然還我舊文衡
第五章 琴書跌宕老作西湖長
第六章 寡鰥孤獨一家俱
第七章 書生門戶又傳孫
第八章 悠悠時局使人愁
第九章 生前自定名山業
結語 俞樾的學術成就及人生觀
俞樾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書摘
和李鴻章在南京見面後,俞樾心中一直記掛著一件事……
自從那次和李鴻章在南京見面聊天之後,俞樾心中一直記掛著一件事,他覺得自己應該給恩師曾國藩寫一封信了。自中州罷免後俞樾便沒有再和曾國藩聯繫過,不是不想,而是自慚。在他心中未曾有一刻忘懷恩師的知遇之恩,忘記他對自己“前途不可限量”的期許,但現實中他覺得自己仕途蹇滯,聲名不著,全然對不起恩師的期望。所以總是提起筆又放下,不知從何說起,現實中的困難他不會向恩師訴說,而可以讓恩師高興的事又沒有。將近10年的時間,他想恩師桃李滿天下,可能也早已忘記自己了。和李鴻章見面時的談話深深地震撼著他,他沒想到恩師竟然還一直記著自己,還能背誦自己應試時的詩作。他覺得自己必須寫一封信和恩師聯繫,告訴他自己的現狀,畢竟經過數年的積累,自己的著述也已經有八十餘卷,這也算是這些年來的小小成果吧。同治四年(1865)冬,俞樾終於提筆寫了《上曾滌生揆帥》:“故廢棄以來,未嘗敢以一箋瀆陳均聽。……頃至金陵,晤李少荃前輩,述知去歲尚蒙齒及,垂問殷殷……”這才寫信聯繫,下面又談到自己現在以著述為業,所著《群經平議》還沒有出版,所以就把其中已經刊刻的《考工記世室重屋明堂考》寄上。最後又回憶起昔日“花落春仍在”之語,表達愧對昔日“仰蒙獎借,期望甚殷”之意。曾國藩很快回信了,令俞樾非常感動。接著,曾國藩於同治五年(1866)重新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後就邀請俞樾前去遊玩,第二年五月,俞樾自上海乘威林密輪船到金陵(南京)去拜謁曾國藩。曾國藩見到俞樾也非常高興,這么多年來身為閱卷官執掌天下文衡,閱人無數,桃李滿天下,但俞蔭甫的“花落春仍在”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在現實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與困難,有時也會誦讀這首詩以資自勉。當年聽說他因事而被罷免時心中還是覺得有些可惜,現在聽他說這些年著書立身的情形,又讀了他的新著《群經平議》後還是滿心欣慰,感覺到他並沒有在現實中沉淪下去,而是又重新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生活之路。曾國藩就是欣賞這樣的人,他的性格中也有永不言放棄的韌性,而這種韌性他又在這個門生身上看到了。
俞樾到南京時已經是下午時分,曾國藩處理完公務後馬上在後堂接見了他。師生兩人已經有十餘年沒有見過面了,一見之下都心生感慨。在俞樾眼中,這位昔日座師面貌清癯,雖精神飽滿,但不自覺中流露出一絲的疲憊。當時曾國藩剛從上海回到南京,在上海把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到了高昌廟,征地擴遷,增大規模。想來日日夜夜為國事操勞,身體的確勞累。曾國藩一眼見到俞樾也不禁心生感慨,昔日風華正茂的新科進士,學識淵博、風度清雅的翰林編修,現在在生活的磨礪之下幾乎已成為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者了。
當天夜裡,俞樾便住在曾國藩的總督府里,兩人秉燭夜談……
當天夜裡,俞樾便住在曾國藩的總督府里,二人秉燭夜談,曾國藩仔細詢問_r這些年來俞樾的生活狀況和著述情形,鼓勵他繼續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初見曾國藩時俞樾還有“至今春色終何在,未免赧顏對絳帷”(《丁卯五月至金陵謁湘鄉師相賦呈四律》)的不安,聊著聊著,在曾國藩嘉許的目光下,他完全放開了,暢談自己的人生理想,陳述自己的學術思路和研究方法。談到這裡,兩人的共同話題就更多了,曾國藩說道:“我朝學術昌明,從初期顧炎武、戴震再到段玉裁、錢大昕諸位前輩先人的研究,的確可以發明古義,因文見道呀。”
俞樾接口說道:“是呀,但我最佩服的還是高郵王氏之學。”
曾國藩表示同意,又說道:“王氏父子精於古音,認為一字之意和聲音有很大的關係,經籍中有許多假借字,後世不知,其實它的古代讀音都是相同的呀。”
“是的,王氏父子便是在這方面用力最勤,釋經典時注重句調是否相同,以彼釋此,常常可以豁然而通。”俞樾接著興致勃勃地說。
“對,王氏父子還注重從虛處領悟經義,嚴禁增字以解釋經義,這和宋儒空談無垠,經常臆改經書大不相同。而且他所立訓必有確據,經常譏諷宋人望文生訓,所以他在解釋一字時會引數十個證據來反覆證明,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人明白懂得。”
俞樾聽了這番話,真是對恩師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他一向認為老師日夜為國事操勞,繁忙的公務時刻相隨,學問之事可能有所荒疏,沒想到對於學術竟然有這么精闢的看法。
“蔭甫呀,你做了這么多年的學問,有什麼心得體會沒有?”曾國藩又和藹地問道。
“有的。”俞樾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讀了這些書以後,學生覺得讀古人之書,不外乎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三種方法。而三者中最為重要的是通假借之說,所以我現在所寫的《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和《古書疑義舉例》注重這三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假借之說。”
“好,好,”曾國藩捻須微笑著說:“《群經平議》中的《考工記世室重屋明堂考》我看過了,射侯及明堂制的考訂最為精確詳實,有王氏《讀書雜誌》和《經義述聞》之風呀。”
“恩師過獎了,”俞樾謙虛地說了一句,然後又恭恭敬敬地呈上《群經平議》一書,說道:“現在《群經平議》全部已經刊刻成書了,請恩師指正。”
曾國藩接過書,微笑著說:“我一定仔細研讀。太晚了,你也勞累了一天,趕快去休息吧。”
P94-9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