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念和文明傳統,清王朝長期在對外關係上以“天朝”自居,禮部和理藩院是掌管朝貢事務、接待“貢使”的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季使臣制度研究
- 外文名:Study on the system of officials in the Qing Dynasty
- 論文作者:周海生著
- 導師:杜家驥指導
- 學科專業:中國古代史
- 副題名:外文題名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關鍵字:外交史 外交人員 政治制度 清後期
- 館藏號:D829.1
- 館藏目錄:2010\D829.1\1
內容簡介
無論思想觀念還是管理體制,清朝前期都是以“天朝”和“夷狄”之間的不平等關係為前提。傳統儒家學說強調的尊卑有序的禮制,被清朝統治者奉為處理對外關係的圭臬。
道光鹹豐年間,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轟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森嚴壁壘。鴉片戰爭以降,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作為中華帝國國際秩序的“關朝”體系開始崩潰。以此為嚆矢,中國開始了曲折跌宕的百年艱難歷程。 西方近代外交知識的輸入,刺激了國人思想的醒覺,促成了晚清中國近代外交意識的萌芽。清王朝逐步拋棄只有朝貢沒有外交的傳統觀念,漸漸走上西方外交的軌轍。
總理衙門乃至外務部的成立,可謂中國政治制度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在此變局之中,清季使臣制度的建立成為晚清時期中外關係史上的標誌性創舉,同時也為中國外交近代化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本文以中文的直接史料為探討重心,著重考察清季使臣制度的建立、調整、完善的歷程,藉以展現清季使臣制度近代化的歷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