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清周璕《九歌圖》冊頁。冊頁中刻畫了屈原《九歌》中《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等賦中的神仙人物。另有屈原畫像一頁,冊頁後有國學大師郭沫若、林懷沙、林志鈞先生的親筆題跋。現收藏於武漢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周璕九歌圖冊頁
- 館藏地點:武漢博物館
- 作者:周璕
- 屬性:國家一級文物
藏品簡介,藏品故事,作者簡介,
藏品簡介
《九歌圖》冊頁,國家一級文物。作者以工細流暢的筆法,在白描的基礎上略施淡墨刻畫了屈原《九歌》中《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里的神仙人物。它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屈原對為楚國而戰死將士的悼念、頌讚和深切思念之情。另有屈原畫像一頁,冊頁後有國學大師郭沫若、林懷沙、林志鈞先生的親筆題跋。
藏品故事
喜得寶貝
20世紀50年代,武漢市文化局局長巴南岡在武漢市第二醫院住院,閒談之間一位由西安來的實習醫生說他家傳有一件寶貝,當時他正準備送到上海去賣掉,想請巴南岡看一下並大致給估個價錢。巴南岡看到這件周璕《九歌圖》冊頁後,作為一個文物愛好者和文物保護工作者十分喜愛並且有心將它留在武漢。經過一番說服工作和協商價格,巴老大概以六百元的價格將該冊頁買了下來並保存在武漢市文化局。
屈原畫像被盜
50年代末期,東湖風景區籌備屈原紀念館陳列展覽,苦於文物展品數量不足,在獲悉武漢市文化局存有《九歌圖》後如獲至寶,經協調將其調撥至該紀念館展覽。由於當時紀念館的保衛水平有限,在展覽過程中,冊頁中首頁“屈原畫像”被盜,武漢文物界的“活化石”蘭蔚當時奉命參加了此事的追查工作,幾經周折,最後此事成為一樁懸案。
躲過文革浩劫
文化大革命時期,東湖屈原紀念館一大批珍貴文物被付之一炬,據某位當事人後來回憶,僅所焚灰燼即達一百餘斤之多。在這種情況下《九歌圖》竟然不可思議地躲過了這場浩劫。原來,《九歌圖》精美的構圖吸引了一個中學生紅衛兵小將,外包紅木盒更是雕刻的鬼斧神工,再加上整件文物小巧便攜,於是這位小將便將其取走留存。
幾經周折,失而復得
1976年,武漢市墨水湖工具機廠一位青年工人帶著數幅古舊字畫找到蘭蔚先生鑑定,言談之間,他問蘭先生是否知道周璕這個人,蘭先生聽到周璕這個名字,馬上想到多年前他所參加過的那次調查《九歌圖》中屈原畫像被盜一事,“文革”中屈原紀念館文物被付之一炬的事歷歷在目。蘭先生考慮一番後決定請公安機關介入此事。他向公安機關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及自己的推測,公安部門非常重視此事並立即開始調查。經過一番細緻的調查取證,公安部門決定找該青工正面談話,在講明政策並擺出若干證據後,該青工終於承認《九歌圖》確實在其手中。原來那位將《九歌圖》從大火中“牽走“的紅衛兵小將不僅參加“文革”,而且也加入了“武鬥”,在“武鬥”形勢日益激烈時,他和他的“戰鬥隊”深感武器缺乏,他忍痛拿出這件寶貝從這位青工手裡換走了若干刀槍棍棒去參加如火如荼的“革命戰鬥”去了。而《九歌圖》就一直在該青工手裡保存到文革結束。正所謂無巧不成書,他恰恰找到了蘭先生這位對《九歌圖》來龍去脈知道得一清二楚的文物保護工作者來鑑定,這才有了以上一段奇事。
1979年,武漢市文物管理處成立,該圖冊移交給武漢市文物管理處收藏,1986年10月,武漢市博物館籌建處成立,該圖冊又移交給武漢市博物館收藏至今。
作者簡介
周璕,清代畫家,河南商丘人。相傳其為清朝康熙年間“大江南北八大俠”之一,排行第六,是與呂四娘、甘鳳池等齊名的俠客。其名“璕”拆分為“尋王”意為找尋前明帝王之後,有反清復明之志。後以反清事敗被捕,毫無奴顏求生之意,慷慨赴義,時年八十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