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及近現代名人書法與辨偽

《清及近現代名人書法與辨偽》是2004年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鳳橋、徐曉飛。

基本介紹

  • 書名:清及近現代名人書法與辨偽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頁數:102頁
  • 開本:16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劉鳳橋 徐曉飛
  • 出版日期:200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016031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清及近現代名人書法與辨偽》內容簡介:毋庸諱言,收藏是一種財富的積累,但同時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沉澱。二者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偏廢不得。如果收藏的支點僅僅停留在金錢的占有上,那么收藏的體驗就會在貪婪的私慾中變得寡然無味,失去收藏的真正意義。古往今來,一些有成就的收藏家都是在積累財富的同時,做著學問的探尋和傳播,從而使收藏伴著自己的人生進入一種純美的境界。
《清及近現代名人書法與辨偽》:萬卷名家收藏。

媒體推薦

書評
毋庸諱言,收藏是一種財富的積累,但同時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沉澱。二者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偏廢不得。如果收藏的支點僅僅停留在金錢的占有上,那么收藏的體驗就會在貪婪的私慾中變得寡然無味,失去收藏的真正意義。古往今來,一些有成就的收藏家都是在積累財富的同時,做著學問的探尋和傳播,從而使收藏伴著自己的人生進入一種純美的境界。
研究清及近現代名人書法,是筆者近幾年涉足收藏領域的一個主攻方向。我之所以熱衷於這樣一個選題,主要源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富於運作潛力。清及近現代的名人書法,由於時間相對較近,作品存世量較多的原因,還沒有引起各大博物館和大收藏家的足夠重視。因此,對於一般的收藏者來說,存在著可遇也可求的眾多機會。可以說,是最富於運作潛力的一大寶庫。只要財力允許,眼力夠用,就不難有所收穫,形成規模。不像明以前的遺珍,由於年代久遠,存世罕少,價格昂貴,可遇和可求性都大打折扣,不是一般收藏者所能染指的。另據報載,我國國家博物館、文管會所藏的文物數量,要比已開發國家少得多,尤其是近現代的文物,全國館藏一級文物僅5702件(2000年10月15日《文匯報》)。因此,專家建議加強對近現代文物的徵集、鑑定和管理(2000年lO月20日《文匯報》)。另據《中國青年報》2003年3月13日報導:“今後幾年,北京地區各級各類博物館新建、改擴建的總投資將達到70億元,使博物館總數由目前的118座增至130座。”“來
自國家文物局的訊息稱:到2015年,中國將在現有2000餘座各類博物館的基礎上,再建1000座,基本實現每箇中等以上城市擁有一座功能齊全的博物館。”“著名史學專家蘇東海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中國正迎來第三個博物館大發展時期的新高峰’”。綜合上述現象看,國家對於博物館建設事業的重視,文博界對於近現代文物,包括近現代書畫的重視,使得近現代書畫的歷史文物價值以更快的速度獲得確認。這樣,再加上書畫藝術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書畫藝術品收藏的大眾化、工薪階層化,收藏和研究清及近現代大小名人的書法,應該是前景光明、廣闊,正逢其時!
二、史料價值珍貴。清及近現代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改變的一段重要歷史時期。幾百年的時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封建主義→舊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封建勢力作為一種政治力量,統治中國長達2千餘年之後最終被趕下了統治寶座,資產階級的興衰如同曇花一現,無產階級作為一種政治力量在這場變革中崛起,成了歷史的主人。收集和研究這一時期的名人書法,對於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這一時期的名人書法就有著尤為珍貴的學術和史料價值。本書所收錄的1 00多位歷史名人、文化名人的手跡、墨寶中,既有官居宰輔的名臣顯宦劉墉、湯金釗、瞿鴻機、翁同龢、曾國藩、李鴻章、英和、穆彰阿等人的墨跡,也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康有為、梁啓超、文廷式、壽富等人的手跡;既有民國成立之初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天演論》的譯者嚴復和國粹派代表人物劉師培、馬一浮等人的手跡,也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胡適、沈尹默等人的墨跡;既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界的人物弘一、英華的翰墨,也有文化界著名人士章士釗、顧頡剛、高二適、葉恭綽、章炳麟、李泰粱、謝無量、陳衍等人的墨寶;既有“清末四公子"之陳三立、吳保初、丁惠康的手跡,也有清末“四大詞人"之鄭文焯、朱孝臧、王鵬運的墨寶;既有國民黨領袖人物黃興、元老於右任的法書,也有書畫界久負盛名的何紹基、陳衡恪、潘伯鷹、沈延毅等人的手跡等等。這些大師級學問家和文壇巨匠、政界風雲人物的珍罕墨寶,記錄著他們的思想、學術觀點及生活經歷,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清及近現代歷史長河的延伸、繁衍和變革,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豐富和珍貴的文獻史料。尤為可貴的是,本書還大量收錄了這一歷史階段曾經有所作為卻鮮為人知的“小人物”的墨寶手跡。如:孫寶碹、楊德亨、塗景濤、黃中慧、嚴谷聲、張篁溪、殷孟倫、李經達、許蘇民、白恩佑、葉鏡吾、許鼐龢、江雲龍、陳同禮、陳廷傑、何冠英、甘鵬雲、胡瑞霖、王嘉善、路朝霖等,有的甚至史無記載。如:張雲路、吳學莊、譚仲將。我們相信,對這些“小人物"珍貴墨跡的挖掘整理,必將為豐富這一時期的文化歷史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藝術成就斐然。在中國書法史上,清至近現代是一個繁榮時期。清朝乾嘉以前,書法界雖受館閣之風的影響,但仍人才輩出,出現了諸如本書中所收錄的翁方綱、劉墉、永埕、梁同書等一批書法大家,他們競呈才華,各擅勝場,在書法史上留下了眾多的光輝傑作。劉墉書體雄厚蒼勁,味厚神足。“論者譬之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
……

圖書目錄

信札手稿部分
何紹基
吳廷康
吳廷香
楊德亨
白恩佑
曾國藩
李鴻章
翁同龢
許鼐龢
王鵬運
沈曾植
瞿鴻機
陳三立
朱銘盤
張塞
范當世
嚴復
聶緝槼
文廷式
鄭文焯
朱孝臧
康有為
江雲龍
沈汝瑾
顧璜
鄭孝胥
王尚辰
陳澹然
陳范
徐識耜
王嘉善
陳瀏
陳詩
壽富
駱成驤
羅振玉
張一麐
李經達
英華
丁惠康
吳保初
姚梓芳
張篁溪
夏壽田
袁嘉榖
梁啓超
路朝霖
塗景濤
張雲路
楊昭傍
陳同禮
黃中慧
陳衡恪
葉恭綽
呂復
章士釗
譚仲將
沈尹默
鄧爾疋
謝無量
袁克文
嚴谷聲
曹經一況
胡適
彭醇士
李泰棻
葉鏡吾
高二適
潘伯鷹
殷孟倫
姜宸英
劉墉
郭麐
湯金釗
儀克中
何紹基
蘇廷魁
李嘉端
劉昆
李元度
吳長慶
沈景修
樊增祥
陳寶琛

陳衍
易順鼎
姚永朴
程械林
秦樹聲
沈衛
夏曾佑
梁公約
許蘇民
口天學莊
方爾謙
羅悖曧
孫寶碹
鄭沅
王孝煃
林長民
丁佛言
張瑋
章士釗
馮恕
祝椿年
馬一浮
劉師培
沈尹默
顧頡剛
沈延毅
張枘
潘伯鷹

碑帖法書部分
梁同書
翁方綱
錢灃
永理
何冠英
莫晉
英和
穆彰阿
崇綺
莊蘊寬
甘鵬雲
章炳麟
陳廷傑
黃興
柯璜
胡瑞霖
于右任
弘一

序言

毋庸諱言,收藏是一種財富的積累,但同時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沉澱。二者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偏廢不得。如果收藏的支點僅僅停留在金錢的占有上,那么收藏的體驗就會在貪婪的私慾中變得寡然無味,失去收藏的真正意義。古往今來,一些有成就的收藏家都是在積累財富的同時,做著學問的探尋和傳播,從而使收藏伴著自己的人生進入一種純美的境界。
研究清及近現代名人書法,是筆者近幾年涉足收藏領域的一個主攻方向。我之所以熱衷於這樣一個選題,主要源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富於運作潛力。清及近現代的名人書法,由於時間相對較近,作品存世量較多的原因,還沒有引起各大博物館和大收藏家的足夠重視。因此,對於一般的收藏者來說,存在著可遇也可求的眾多機會。可以說,是最富於運作潛力的一大寶庫。只要財力允許,眼力夠用,就不難有所收穫,形成規模。不像明以前的遺珍,由於年代久遠,存世罕少,價格昂貴,可遇和可求性都大打折扣,不是一般收藏者所能染指的。另據報載,我國國家博物館、文管會所藏的文物數量,要比已開發國家少得多,尤其是近現代的文物,全國館藏一級文物僅5702件(2000年10月15日《文匯報》)。因此,專家建議加強對近現代文物的徵集、鑑定和管理(2000年10月20日《文匯報》)。另據《中國青年報》2003年3月13日報導:“今後幾年,北京地區各級各類博物館新建、改擴建的總投資將達到70億元,使博物館總數由目前的118座增至130座。”“來
自國家文物局的訊息稱:到2015年,中國將在現有2000餘座各類博物館的基礎上,再建1000座,基本實現每箇中等以上城市擁有一座功能齊全的博物館。”“著名史學專家蘇東海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中國正迎來第三個博物館大發展時期的新高峰’”。綜合上述現象看,國家對於博物館建設事業的重視,文博界對於近現代文物,包括近現代書畫的重視,使得近現代書畫的歷史文物價值以更快的速度獲得確認。這樣,再加上書畫藝術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書畫藝術品收藏的大眾化、工薪階層化,收藏和研究清及近現代大小名人的書法,應該是前景光明、廣闊,正逢其時!
二、史料價值珍貴。清及近現代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改變的一段重要歷史時期。幾百年的時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封建主義→舊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封建勢力作為一種政治力量,統治中國長達2千餘年之後最終被趕下了統治寶座,資產階級的興衰如同曇花一現,無產階級作為一種政治力量在這場變革中崛起,成了歷史的主人。收集和研究這一時期的名人書法,對於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這一時期的名人書法就有著尤為珍貴的學術和史料價值。本書所收錄的1 00多位歷史名人、文化名人的手跡、墨寶中,既有官居宰輔的名臣顯宦劉墉、湯金釗、瞿鴻機、翁同龢、曾國藩、李鴻章、英和、穆彰阿等人的墨跡,也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康有為、梁啓超、文廷式、壽富等人的手跡;既有民國成立之初北京大學首任校長、《天演論》的譯者嚴復和國粹派代表人物劉師培、馬一浮等人的手跡,也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胡適、沈尹默等人的墨跡;既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界的人物弘一、英華的翰墨,也有文化界著名人士章士釗、顧頡剛、高二適、葉恭綽、章炳麟、李泰粱、謝無量、陳衍等人的墨寶;既有“清末四公子”之陳三立、吳保初、丁惠康的手跡,也有清末“四大詞人"之鄭文焯、朱孝臧、王鵬運的墨寶;既有國民黨領袖人物黃興、元老於右任的法書,也有書畫界久負盛名的何紹基、陳衡恪、潘伯鷹、沈延毅等人的手跡等等。這些大師級學問家和文壇巨匠、政界風雲人物的珍罕墨寶,記錄著他們的思想、學術觀點及生活經歷,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清及近現代歷史長河的延伸、繁衍和變革,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豐富和珍貴的文獻史料。尤為可貴的是,本書還大量收錄了這一歷史階段曾經有所作為卻鮮為人知的“小人物”的墨寶手跡。如:孫寶碹、楊德亨、塗景濤、黃中慧、嚴谷聲、張篁溪、殷孟倫、李經達、許蘇民、白恩佑、葉鏡吾、許鼐龢、江雲龍、陳同禮、陳廷傑、何冠英、甘鵬雲、胡瑞霖、王嘉善、路朝霖等,有的甚至史無記載。如:張雲路、吳學莊、譚仲將。我們相信,對這些“小人物"珍貴墨跡的挖掘整理,必將為豐富這一時期的文化歷史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