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的中日關係研究

清前期的中日關係研究

清代前期中日之間儘管始終未曾建立最高層面的官方正式往來,但兩國政府藉由長崎貿易這一民間層面的直接關係,仍然產生了一系列政治外交上的間接關係。在此關係的基礎上,再連同兩國以朝鮮、琉球為中介產生的各種間接關係,則共同構成了這一時期中日兩國政治外交關係的總體形態。

基本介紹

  • 書名:清前期的中日關係研究
  • 作者:薛明
  • ISBN:9787561077030
  • 類別:歷史、人文社科
  • 頁數:277
  • 定價:32元
  • 出版社:遼寧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6
  • 裝幀:平裝
  • 開本:148×210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目錄,緒論,第一編  以朝鮮為交接點的中日關係,第二編 以琉球為交接點的中日關係,第三編  長崎貿易下的中日關係,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

內容簡介

清代前期中日之間儘管始終未曾建立最高層面的官方正式往來,但兩國政府藉由長崎貿易這一民間層面的直接關係,仍然產生了一系列政治外交上的間接關係。在此關係的基礎上,再連同兩國以朝鮮、琉球為中介產生的各種間接關係,則共同構成了這一時期中日兩國政治外交關係的總體形態。
1637年“丙子之役”後,清在議和條款中要求朝鮮引導日本使者赴瀋陽朝見,此舉最初可能同時包含有將日本納為朝貢國和同其建立以互通貨物為目的的平等往來這樣兩種內涵截然不同的意圖。但通過朝鮮史料中相關記載來分析,清在入關前實際推行的是後一種意圖。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它對待日本的態度多出自現實的考慮,在對日本的威脅性保持警惕的同時,又希望同對方建立貿易往來以獲取所需物資等。另一方面,由於朝鮮堅持採取不合作策略,而清對此亦缺乏一以貫之的強硬態度,從未強令朝鮮執行,最後加之時勢的種種變化,該條款最終未能實現。
而在日本一方,亦早就通過朝鮮關注到滿族在中國東北崛起的事實。皇太極1627年第一次侵朝戰爭(丁卯之役)後,負責日本對朝交涉事務的對馬藩就曾立即派遣使節前往探詢相關情況。1644年中國“明清鼎革”以後,江戶幕府又長期藉助“朝鮮——對馬藩”這一管道及時獲取了中國軍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各領域的大量情報。相對地,清政權雖早在崇德年間即藉由朝鮮的“倭情咨文”得以獲取日本情報,但這一管道在它入關以後便很快流於形式。
清在入關後,未曾重演蒙元武力征伐之故事,強令日本前來朝貢。此後直至1871年兩國訂約建交,清與日本的直接關係只是在長崎一地的民間貿易關係,而日本則始終游離於清的朝貢體系之外。不僅如此,清在平定台灣鄭氏勢力並解除“海禁”後,為解決其在台官用問題,康熙帝甚至還親自謀劃赴日貿易事宜。康熙中葉以後,來自日本的重要商品——銅更是直接關係到中國貨幣經濟的穩定。康熙朝後期,康熙帝本人對由日本“正德新例”引發的信牌紛爭,亦持寬容態度,且在其晚年頒布的新“海禁”令中,獨未將日本列入。可以說在近代以前,以康熙帝為代表的清最高統治者未拘泥於朝貢制度來對待日本,而是對後者抱一種相對實用主義的態度,將之視作一個可以獲取重要資源的特殊國家。清的這一態度,同其入關之前所形成的對日認識是有一定程度的關聯的,甚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另一方面,日本雖然最初將清政權視為“韃靼(蠻夷)”,但隨著清在平定“三藩之亂”後統治地位的日益鞏固,尤其是“康雍乾盛世”下清代社會出現的長達百餘年的繁榮,使得無論是最高統治者幕府將軍,還是普通士人,對清認識都發生重大轉變,不僅在事實上認可了清政權在中國的正統地位,還極為仰慕同時期清代的中國政治、文化。
日本江戶幕府在面對清國中、琉朝貢關係重建之際,其高層雖一度有所謂“日本之瑕”的強硬表態,但為避免與清發生正面的軍事衝突,最終採取了“不治而治”的不干涉立場。而幕府的這一立場,又正符合旨在通過琉球間接獲取朝貢貿易利潤的薩摩藩的利益。
另一方面,對於在制度和人事上基本承襲明代的清政權而言,不可能對1609年後琉球與日本間的特殊關係一無所知。但與明代中國不同的是,清在此問題上一開始便採取了默認的態度。但歷史的弔詭是,在明末一直採取積極主動甚至強勢態度的薩摩藩,卻在琉球歸順清廷之後,開始變得小心謹慎。此種轉變的最大標誌,即薩摩藩開始逐步在琉球推行對華隱蔽日、琉關係的政策。此後,清廷歷任冊封使於琉球逗留期間,在琉球王府的各種應對接待措施背後,實際都有薩摩藩的暗中指揮和操控。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國內外學界已有的先行研究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重點及所主要依據的史料介紹 

第一編  以朝鮮為交接點的中日關係

第一章  入關前後的清與日本關係 
第一節  從“降倭”到“漂流民” ——與日本人的直接接觸 
第二節  清命朝鮮“但當導其(日本)使者赴朝”(一)
第三節  清命朝鮮“但當導其(日本)使者赴朝”(二)
第四節  朝鮮向清報告的日本情報——“倭情咨文” 
附表 崇德年間朝鮮“倭情咨文”一覽表 
第二章  日本江戶幕府通過朝鮮蒐集中國情報 
第一節  “朝鮮風說”的成立背景 
第二節  日本對馬藩的情報獲取方式 
第三節  幕府儒官林家與“朝鮮風說” 
第四節  “朝鮮風說”的情報價值——以中國“三藩之亂”情報為例 
第五節 江戶幕府末期的“朝鮮風說” 

第二編 以琉球為交接點的中日關係

第三章 薩摩藩入侵前後的中、日、琉三國關係 
第一節 1609年前的中、琉、日關係 
第二節  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及謀求與中國建立關係 
第三節  薩摩藩控制琉球對華朝貢貿易及中國的反應 
第四章 清國中、琉冊封關係的再建與日本 
第一節  明清鼎革亂局下的琉球在華使節 
第二節  “日本之瑕”——清廷招諭琉球船的日本漂流 
第三節  “蠻夷者,以不治而治”——江戶幕府的最終立場 
第四節  清政權對琉球首次冊封的實現 
第五章  日本薩摩藩對華隱蔽日、琉關係
第一節  薩摩藩的“寶島”計策 
第二節  薩、琉聯合推行全面對華隱蔽政策 
第三節  從中國使節著述看薩、琉隱蔽政策之效果 
第四節  琉球“正史”《中山世譜》的體例與隱蔽政策

第三編  長崎貿易下的中日關係

第六章 入關後清的對日態度 
第一節  海禁下的中日貿易及清的對日態度
第二節  福建地方的對日貿易嘗試及日本的態度 
第三節  長崎銅貿易時代中日間的“沉默外交” 
第七章 江戶幕府中期以後日本對清認識的轉變 
第一節 從“華夷變態”到“吳鄭論”——儒官林鵞峰華夷觀的幻滅 
第二節  江戶中期以後日本社會的普遍中國認知 
第八章 長崎貿易中清內務府商人辦銅利潤的再探討 
第一節  日本學者研究中的困惑 
第二節  1701年內務府商人奏報的一份辦銅明細 
第三節  內務府商人辦銅時期長崎貿易的交易模式 
第四節  對清內務府商人赴日辦銅活動的模擬還原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自二〇〇六年負笈滬上,匆匆已過七年寒暑。在此,首先要感謝恩師易惠莉先生多年來在學術研究上給予我的嚴格指導和敦敦教誨。否則,天資愚鈍的我恐怕仍舊只是個學術“大門外的陌生人”。
感謝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岩井茂樹教授,為我提供十分難得的在該所為期一年的學術進修機會。感謝華東師範大學“海外研修基金”提供的資助,令我在日本的一年裡,得以安心利用日本各主要大學圖書館所藏資源,不僅收集到不少國內難以查找的珍貴史料,還及時了解到日本相關領域學界的最新動態。
感謝大學時代的恩師、日本話劇家黑川欣映夫婦的慷慨資助,令我的“西日本之旅”計畫得以圓滿實現。打濕長崎唐寺石板路的雨、翱翔在對馬島上空的海鷹、下關肥美的河豚刺身,以及日本海一側寧靜安詳的村莊,至今都成美好回憶。
感謝居住在大阪府寢屋川市的中西信治夫婦一家,你們的多次熱情招待,令我十分感動。真誠祝願中西家可愛的孩子們,都能無比健康快樂地成長。
感謝相識七年的同門師兄孫攀河、劉錦,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交流中時常給我有益的啟發。感謝同門師兄王萌在日文資料上給我提供的幫助。感謝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東洋史專攻吳志宏博士,在我回國之後,多次在百忙之中為我查詢各種資料。
最後,還要特別感謝我的父母,以及所有關心我的親朋好友,我至今取得的些許成果,離不開你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