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特點,
簡介
筆筒是由兩個菱形相疊套聯而成,俯視呈“方勝”狀,這個造型似乎更多見於木製窗欞,用在筆筒上,可謂造型新穎奇巧。筆筒看上去是用石頭製成,實際上這些天然花斑石的圖案和色彩,是用黃、灰等不同的釉色勾繪出來的。遠看去與真正的石頭難以區別,已經達到了亂真的程度。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個筆筒長17.7厘米、寬12厘米、高12.5厘米。筆筒的四面開光內還寫有楷、行、隸、篆四體詩文,是乾隆御題詩文。詩後的朱文“比德”和白文“朗潤”二方紅彩章,也是乾隆御用印章。底部還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綜合這些信息可確知,這件筆筒為乾隆皇帝在宮中的御用珍品,當年說不定就是擺放在皇帝爺書桌上的。
歷史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鐘’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
仿理石釉筆筒以多種顏色仿天然理石紋理,酷肖逼真,反映了乾隆時期景德鎮工匠在工藝上達到的成就。自宋代起,石頭倍受文人寵愛,明清以各種石頭作為觀賞之用隨處可見。導致仿理石釉如此成功,除文人雅好之外,還有工匠們的努力。仿生釉在乾隆一朝非常流行,此為成功一例。底部與器里也施仿理石釉,追求逼真。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仿石釉斜方雙聯筆筒外壁題乾隆御製詩一首。“古香齋伴幾枝桐,百尺扶疏翠色籠”。瓷器上的堂名款是瓷器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以其特有的形式構成各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色並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
特點
紋飾主要有四種。
一、墨彩雲龍紋。例如2003年4月27日,香港蘇富比編號178清乾隆唐英墨彩雲龍紋題詩小筆筒;嘉德2005春編號2003清乾隆唐英墨彩雲龍紋筆筒等。筆筒外壁通身以淡墨彩繪雲龍紋,局部以紅彩暈染。畫意粗獷豪放,氣勢磅礴。
二、纏枝蓮紋。例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唐英制青花纏枝蓮紋燈座;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唐英制青花纏枝蓮紋花斛。其紋飾流暢灑脫,疏密得當。
三、山水高士圖。例如2005春嘉德編號2004清乾隆唐英詩文粉彩山水詩文筆筒。筆筒四方形,外壁兩側繪高山流水,蒼松古柏,茅屋小橋,高士漫步其間。此件拍品以55萬成交,創造了唐英自製筆筒的最高成交價。
四、墨彩詩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