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黃河“志樁”水位記錄與數據套用研究》是中國環境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威,莊宏忠
基本介紹
- ISBN:9787511142818
- 作者:潘威、莊宏忠
- 出版社: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20年5月
- 頁數:337
內容簡介
黃河流域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開發水資源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黃河水資源所可能呈現的面貌已經引起了學界的關注,通過模擬得出的預測結論認為“全球變暖”可能導致黃河流域降雨量減少,進而導致徑流量萎縮 。受季風氣候控制,黃河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70%,而三門峽水文站控制面積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1.7%,年徑流量占全流域的86.7%,可以指征黃河中游汛期流量的多年變化。中國連續性和精確度較好的水文數據不過百年長度,難以診斷長時段氣候變化與河流水文變化的關係。歷史文獻中存在的水位信息是上延器測水文數據的重要途徑之一,特別是清代奏報中保留有非常豐富的汛期漲水尺寸記錄——“志樁”水位,成為復原18世紀以來黃河汛期水文情況的唯一可用資料。本書在揭示“志樁”水位記錄奏報形成過程、管理方式的基礎上對該套歷史水文記錄的使用方法進行了探索,重建並分...(展開全部) 黃河流域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開發水資源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黃河水資源所可能呈現的面貌已經引起了學界的關注,通過模擬得出的預測結論認為“全球變暖”可能導致黃河流域降雨量減少,進而導致徑流量萎縮 。受季風氣候控制,黃河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70%,而三門峽水文站控制面積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1.7%,年徑流量占全流域的86.7%,可以指征黃河中游汛期流量的多年變化。中國連續性和精確度較好的水文數據不過百年長度,難以診斷長時段氣候變化與河流水文變化的關係。歷史文獻中存在的水位信息是上延器測水文數據的重要途徑之一,特別是清代奏報中保留有非常豐富的汛期漲水尺寸記錄——“志樁”水位,成為復原18世紀以來黃河汛期水文情況的唯一可用資料。本書在揭示“志樁”水位記錄奏報形成過程、管理方式的基礎上對該套歷史水文記錄的使用方法進行了探索,重建並分析了18世紀中期以來黃河的汛期水量、汛期時間波動,為深入討論黃河水文變化規律提供了有價值的歷史參考。 潘威,博士,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雲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氣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史學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歷史時期氣候-水文-社會關係”和歷史地理信息平台設計與搭建。試圖通過將信息化手段與傳統史料解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為傳統的歷史自然地理研究注入新的思路、方法和問題,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水危機”不確定性的認識提供歷史數據和相似型。近年來最主要的工作為構建“歷史時期中國水文變化資料庫”,並解決其中的“歷史時期地表水文過程中人文影響因素模擬方法”。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清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史林》等刊物發表各類論文、書評、綜述40餘篇...(展開全部) 潘威,博士,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雲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氣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史學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為“歷史時期氣候-水文-社會關係”和歷史地理信息平台設計與搭建。試圖通過將信息化手段與傳統史料解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為傳統的歷史自然地理研究注入新的思路、方法和問題,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水危機”不確定性的認識提供歷史數據和相似型。近年來最主要的工作為構建“歷史時期中國水文變化資料庫”,並解決其中的“歷史時期地表水文過程中人文影響因素模擬方法”。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清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史林》等刊物發表各類論文、書評、綜述40餘篇,出版專著3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子項目1項,並參與多項各類課題。2015年曾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長期外國學者計畫資助在日本慶應大學環境情報學部訪學一年,並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台灣中研院等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學者研究等活動。 莊宏忠, 博士,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目前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水利環境史、中外文化交流史、邊疆學等領域的研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科技部基礎調查項目等多項,參與建設“歷史時期中國水文變化資料庫”等研究工作。相關個人和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清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安徽史學》、《水科學進展》、《地理科學》、《蘇州大學學報》、《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地球環境學報》等刊物。近年來,多次前往比利時、波蘭、香港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2014年曾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資助,於2014-2015年赴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KU Leuven)從事學習和科研工作。